王勃:都是年轻惹的祸,《滕王阁序》成为他最后的表演

小能 0 2024-05-29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王勃出生于山西太原的一个家世显赫的家庭,祖父辈的王通是隋末大儒,培养出了房玄龄、杜如晦等几位名臣,王绩是酒客诗人,擅长田园诗,王度是唐代传奇的先驱者之一,留有《古镜记》,至于父亲王福峙也是当朝的太常博士。

古代的才子往往幼年早慧,出生于书香世家的王勃甚至比先辈们都要聪明,6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写诗文了,9岁就可以读颜师古注解的《汉书》,颜师古可是文坛旧宿,对于他的文章当时读书人都奉为经典,但年幼的王勃可不管,看完之后甚至写出了10卷读书笔记《汉书指瑕》,毫不客气的指出颜师古多出错误,从这点可以看出王勃自幼聪慧,且天命不凡。

当然才子毕竟是才子,在别人苦苦思索如何构思文章的时候,王勃早已文思泉涌,下笔如神助了,比如每次写诗文,先研磨数升墨汁,畅饮之后拉起被子蒙头大睡,醒来之后直接挥笔而就,美名其曰“打腹稿”。

唐代盛行干谒之风,文人们为了博得王公贵族的赏识一边在科举中占得先机,纷纷揣着自己精心挑选的文章献给王公贵族,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勃自然也会如此,而他的选择是当朝右相刘祥道。

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以一句“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彻底征服了刘祥道,刘祥当即想朝廷举荐,认为王勃是神童,应当得到重用,有了刘祥道的推荐,王勃的科举之路自然顺顺利利。

乾封元年(666年),王勃对策高第,被授予从七品的朝散郎,而这一年,王勃不过17岁,正是少年意气最为蓬勃的时候。

不仅如此,王勃的才华还得到沛王李贤的肯定,李贤多次派人邀请王勃进入王府,聘为修撰,专门负责处理王府的文字工作,对于其他人来说,能和皇室交好,在王府工作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一辈子都难求的机遇,而这个机遇被17岁的王勃拿到了,而王勃自然也对自己才智很满意,在《观内怀仙》中发出了“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的心声。

这句诗隐隐有些骄傲的意味,似乎忘了自己也曾经求过本人,且没有意识到,骄傲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是自己傲视天下才子的资本,也是招致各方嫉恨的暗器,果然没多久,王勃就被逐出王府,不仅吃不到这个馅饼,反而彻底失去了机遇。

一篇游戏文章断送锦绣前程

唐朝初年,王公贵族们喜欢斗鸡这项娱乐活动,尤其是唐太宗时期的一位叫叫杜淹的官员,因为献上一首斗鸡诗,暗中夸赞李世民平定海内的战功,受到唐太宗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令无数人羡慕不已。

而沛王李贤也是不折不扣的斗鸡爱好者,有一次他邀请英王斗鸡取乐,双方玩的不亦乐乎,王勃看到后想到了前朝杜淹的故事,一时兴起作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虽然文字游戏,李贤却正儿八经的送给了英王。

由于这篇文章引经据典,写得巧妙,被宫内外争相抄书传阅,最终被唐高宗看到了,唐高宗早已听闻王勃的才名,好奇之余准备仔细看这篇才子的文章,却发现文章中有“血战功成”“割以牛刀”的字眼,不禁联想起“玄武门之变”,认为这篇文章有挑拨离间皇子之意,不禁龙颜大怒,下令将王勃逐出王府,永世不得返回。

同样一篇关于斗鸡的文章,杜淹可以平步青云,王勃却被逐出王府,说到底,只能怪自己太年轻,一门心思都在文章上面却不懂政治,唐朝年间能说“玄武门之变”这种皇家忌讳吗?一个不懂政治的年轻人即便文才很高,充其量只是愣头青。

一篇游戏文章彻底断送了王勃的锦绣前程,顺风顺水的王勃什么时候遭受这种打击?既然无法在京城立足,那么只能远离这里,奔赴四川开始漫无目的的游历,虽然写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诗句,但在他眼里,不过是满目的伤感而已。

曹达案差点被杀,甚至连累父亲贬谪

不过王勃还年轻,并没有放弃科举之路,就在从蜀地返回长安准备参加科考的时候,他的朋友凌季友为他谋了一个虢州参军的职位,一个才华横溢的才子为何委屈做一个虢州参军的小职位呢?或许认为之前的文章朝廷依旧耿耿于怀,科举不一定顺利,其次就是虢州生产草药,他热衷于钻研医术,正好在这里试试。

但这种平淡的生活没有维持多久,王勃再一次因为恃才傲物遭到打击,这一次是因为叫曹达的官奴犯罪,四处逃避,王勃却将其藏匿起来,但又怕走路风声将其杀害,结果事发,王勃被判死罪,好在朝廷大赦,免了死罪,官是做不了,父亲王福峙深受牵连,被贬到万里之外的南荒之地担任交趾县令。

至于王勃知法犯法,非常令人怀疑,至于到底如何,只有王勃自己知道了,而对于这件事,新、旧《唐书》说这件事是因为他“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甚至推测这件事就是有人陷害王勃。

但不管如何,这也从侧面说明,王勃没有从之前的打击中汲取教训,依旧恃才傲物,加上自己不屑于或者不善于和周围同僚结交,年轻的王勃脑子一热就不顾一切的干了这件事,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

《滕王阁序》成为王勃最后的即兴表演

这一次事件也让王勃彻底看清了自己,认为自己不适合从政,更适合当一个文人,也因此朝廷准备恢复他官职的时候他决定弃官为民,专心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续书》所阙16篇的补文,刊成25卷;撰写《周易发挥》5卷、《唐家千岁历》《合论》10篇、《百里昌言》18篇,并写了大量的诗文作品,在后世传诵。

当然,王勃最令人惊艳的莫过于《滕王阁序》了。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准备前往交趾看望父亲,途经南昌时正好遇到都督间伯屿新修的滕王阁竣工宴请宾客,而阎都督也听闻王勃的才气,也邀请了他参加。

当然阎都督也有私心,就是让自己的女婿事先想好一篇序文,准备在宴会上当作即兴所作让自己女婿露露脸,宴会期间,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请大家为这次宴会作序,大家都心知肚明,纷纷推辞,可王勃却毫不推辞,直接拿起纸笔就写了起来。

本来想让女婿发挥的,结果王勃这个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拂了他的面子,一气之下转身离开,不过阎都督毕竟是爱文之人,也想看看王勃到底会写些什么。

开头的为“南昌故都,洪都新府”让阎都督不以为然,不过是老生常谈;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的时候,阎都督有点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阎都督不禁叹服,称王勃为天才。

感谢阎都督的这次宴会,让后人读《滕王阁序》的时候总觉得一个衣襟飘飘神采飞扬的王勃在自信的写文章,轻轻松松的写下一篇名文,怎么看都不像一个遭受磨难的年轻人,而《滕王阁序》也成为王勃的一场即兴表演,也成为他抒发自己郁闷的绝佳机会。

这场宴会似乎也是专门为王勃准备的,意义超过了王勃进入王府的工作,之前在王府的王勃只能看别人脸色,写应景之作,且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无法展现自己的才名,而在滕王阁,王勃已经彻底放下仕途,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摆脱各种束缚很终成名篇,也是王勃一生最闪耀的时刻。

仪凤元年(676年)秋天,王勃乘船渡海前往交趾,去探望多年未见的父亲,可惜回来的时候遇到了事故,船沉入海,王勃也不幸溺水惊悸而亡,也让他的生命定格在了27岁,一代奇才就此消失,不得不说天妒英才。

命途多舛的“初唐四杰”
杜甫:大诗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