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才子(二)韩愈,政治上几乎没有作为的一生
从文学家的角度,韩愈是杰出的,但作为一个唐朝的政治家,韩愈基本上是没有作为的。
韩愈做过最著名的三件事情分别是参与淮西平叛、上表劝谏唐宪宗迎佛骨舍利、赴成德向反叛藩镇将领王庭凑宣旨。这个顺序既是时间顺序,同样也是重要程度的顺序,越往后越不重要。
【韩愈也是有机会当上宰相的】
韩愈实际上官运还是不错的,因为文才出众,唐宪宗赏识,于元和九年(814年)被任命为从五品上的考功郎中,仍负责唐朝国史编撰。随后加了三个字的临时性差使,“知制诏”,就是协助皇帝和宰相进行诏书的编写。
这才是真正的重要任命,相当于皇帝和宰相的政务秘书,如果做得好,下一步就是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成为宰相候选人了。
当时韩愈47岁,对于没什么家庭背景的人来说,这个速度并不慢。
结果没几个月,中书舍人是当上了,但平时的韩愈性格“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估计得罪过人,有人拿一件小事告发。
当年韩愈曾在一位节度使账下为幕僚,那位节度使对韩愈很是关照,后来节度使的儿子来京探望父亲,韩愈写序文给此人践行的时候直呼其字。
这件事情有多严重我个人是不懂的,但估计韩愈犯了一个相对严重的错误,让人对韩愈的人品产生了怀疑。于是,朝野上下影响很坏,“此论喧于朝列”,韩愈因此被平调到了另一个非重要岗位去了。
【这次韩愈跟对了人】
这既是个坏事儿,又是个好事儿。如果韩愈能在中书舍人岗位做下去,没准真的能当上宰相,但也无非就是张九龄的历史评价,有名声,但没有实际政绩。
另外,韩愈的相对清闲,让他能有机会随同裴度出征淮西,才有了进入朝廷核心的可能。
去了没两个月,八月份去,十月份李愬突袭拿下了蔡州,前后在军营里不过半年。但这半年太值了,韩愈因此被提升为刑部侍郎,厅级变副部。
其中韩愈起到多大作用不敢说,之前韩愈曾上书唐宪宗,对平叛三年以来的一些错误做法提出了劝谏,应该说大多还是有见地的,估计这也是裴度选择韩愈随军的原因之一。
这个过程有两个事情需要说明一下,一个是韩愈墓志铭上说韩愈曾建议裴度派遣精兵千人从小路偷袭蔡州,未等裴度采纳李愬已经成功;二是战后韩愈建议裴度招降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果然王承宗投降朝廷。
【韩愈偷袭蔡州建议我看】
首先偷袭蔡州之事,裴度的大本营在郾城,率领北路唐军与吴元济的主力对峙。北路是吴元济叛军防守的重点,唐军已经很久没能取得突破了,且与蔡州的距离在200里以上。
李愬的西路军,之前被叛军大败,李愬到任后又一直在迷惑对手,使吴元济对李愬非常轻视,不但没加强西路防守,反而抽调了一些精锐到北路。
李愬一直对招降敌将非常用心,通过这些降将对淮西叛军内部情况有清楚的了解。最后才冒着大雪,深夜奔袭一百三十里,绕过两个淮西叛军把守的重要据点,这才到了蔡州城下。
不但带路将领是降将李祐,所带的兵马也多达九千人,是李愬几个月亲自编练的精锐部队,这才有了李愬雪夜入蔡州的军事奇迹。
如果按韩愈所说,派遣千人突袭,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上无论从情报掌握、双方实力对比、战争准备等方面都有很多欠缺,毫无可操作性。也幸好裴度没采纳,否则那一千精兵就是送死的命。
当然,韩愈墓志铭不是他自己写的,想必韩愈还没那么无耻。
【王承宗用劝降么?】
第二个,韩愈劝降王承宗的建议本身就是个错误。
当时的王承宗已经与唐军交战了两年,一直在与吴元济叛军相呼应。无论是王承宗还是吴元济,单独对抗朝廷都是死路一条。所以,吴元济一败,王承宗如果还抵抗的话,估计几个月就会被朝廷和周边藩镇剿灭,后来的淄青李师道就是这个结局。
所以当时王承宗很是恐惧,找到了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田弘正连续上表求情几次,唐宪宗才勉强答应,王承宗献出两个州郡,并把自己儿子送到长安当人质。
这里并没有韩愈什么事情,如果说真的有影响的话,是韩愈影响了裴度的决心。
裴度本来是个坚决的主战派,当时的唐王朝也必须通过战争来显示实力和决心,淮西虽然打胜了,但拖了三年之久,如果王承宗无条件投降的话还可以接受,但王承宗仍然还是做他的节度使,这并不是真的惩罚。
这也是历史上元和中兴的最大遗憾,本来可以借机彻底解决藩镇问题的,但从王承宗开始了新的一种姑息。原来是朝廷姑息藩镇父死子继,现在是犯错误了只要投降认错就仍然可以当节度使。
另外,即便当时的唐王朝也打不下去了,也可以借机提出更好的条件,这个事情裴度也有错。
【《谏迎佛骨表》,韩愈放了一个大炮】
韩愈做过的第二件大事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安排宫中宦官去凤翔法门寺迎接佛骨舍利,长安城为此佛法昌盛了一把。
“愈素不喜佛。”(《旧唐书》)
韩愈是出于宗教信仰还是出于原则不得而知,总之韩愈上书劝谏唐宪宗,先说了东汉佛法流入中原之前,有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等帝王都过百岁或接近百岁,得到的结论是皇帝能不能长命百岁与佛法无关。
其次说东汉明帝佛教传入后,之后的帝王大多在位时间短,又有了魏晋南北朝的乱局。其中重点说了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次舍身施佛,是个佛教狂信徒,但却被饿死,得到的结论是“佛不足信”。
第三是说唐朝了,先说唐高祖李渊限制佛教,再说你唐宪宗继位初期也限制,现在却转变了,就差说你还要不要你祖宗了?
最后一段,韩愈说一个外国夷狄老和尚的枯朽之骨、朽秽之物,你拿进宫中亲自观看,“臣实耻之”,那跟烂骨头就应该一把火烧了才干净。
韩愈此疏一上,唐宪宗大怒,换成任何一个帝王都会暴怒。因为韩愈并不是“劝谏”,而是纯粹的讽刺挖苦兼恶毒诅咒。
“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
唐宪宗自己说,韩愈说我奉佛还可以接受,但用东汉后那些短命王朝、短命皇帝来打比方,是咒我早死啊,哪里还有大臣和皇帝说话的态度!
我个人认为,唐宪宗说一点儿都没错,这次韩愈能逃过一死,纯粹是祖坟冒青烟。
【这事儿意思不大】
但这件事情同样不是个太大的事情。
唐宪宗奉佛比起当年武则天可差远了,也不像武则天对佛门给了很多免税、特权政策,至于长安老百姓信佛关皇帝什么事情?
这件事情上纲上线,就是皇帝开始沉迷于个人享受,劝谏是有必要的。
但当时的唐王朝,比这件事情严重的多得是,藩镇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吐蕃占的陇右、西域还没收复,朝中宦官干政越来越严重,百姓贫富差距加大,这些问题哪个不比迎佛骨的事情严重?
所以,韩愈在一个不恰当的时候提出了一个不恰当的建议,还是使用了一种非常不恰当的方式。
从直言劝谏的角度来看,韩愈不但比不上后世的海瑞,同样比不上唐代的魏征。
至于佛门,韩愈上书三十六年后唐武宗灭佛,佛门称为“会昌法难”。但这些和尚们如果不是这么能折腾,哪里会有这么一劫?
【送温暖】
第三件事情是韩愈前往成德向反叛将领王庭凑宣读圣旨。
当时是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此前一年,唐王朝对各节度使进行了一次大轮岗,刚才说的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就调到了成德。但没几个月,幽州将领囚禁了朝廷派来的节度使,成德将领王庭凑鼓动士兵闹事儿,杀了田弘正全家及部将三百多人。
唐穆宗虽然是个糊涂、爱玩儿的皇帝,但毕竟年轻,没那么多花花肠子,又重新起用裴度挂帅出征河北。但可惜朝中主政的宰相大多是主和派,对举全国之力征讨藩镇出工不出力,于是裴度十万大军耗时半年并未取得决定性胜果,最后只得无功而返。
朝廷已经决定了要赦免幽州和成德王庭凑叛乱,并捏着鼻子认了让他们当节度使。幽州要释放囚禁的朝廷节度使,至于成德,三百人杀了就杀了吧。
这种情况下韩愈去成德宣旨,哪里有什么危险可言?王庭凑再暴虐,也不会这样轻易伤害一个来给他们送温暖的朝廷大官。当然,王庭凑即使杀了韩愈,朝廷也只能再次原谅,韩愈的分量可比田弘正差远了。
韩愈的危险就在于王庭凑是不是个精神病,以及韩愈是不是会刺激这个精神病。
只是,田弘正一家三百多口白死了,唐王朝元和中兴削除藩镇的成果没了。
至于韩愈在成德的过程,就是没话找话,先是点出朝廷任命王庭凑当节度使,这句话估计韩愈恨不得写在脑门上。之后说朝廷是个软柿子,只要投降了就让你们当大官。
唯一韩愈问出来一句有分量的话,就是质问为什么要杀田弘正一家三百口,但没有回答也就这么过去了。
韩愈此来还有个目的,就是让王庭凑停止围困神策军将领牛元翼。王庭凑得了温暖,就给了皇帝一个面子,对牛元翼率十余骑突围未加阻拦。
就是这个王庭凑,朝廷让他把牛元翼的家人和田弘正的尸骨送到长安,他说尸体找不到了,人过段时间送。但两年之后,王庭凑杀了扣留的牛元翼一家一百八十口,牛元翼听说之后直接气死了。
就是这么一个暴虐的藩镇将领,不知道韩愈此行有什么意义。
韩愈去世后谥号“文”,很恰当的一生评价。
本人根据《旧唐书》统计,唐王朝谥号为“文”的一共十七人,分别是韩愈、崔融、王绍宗、席豫、孙逖、苏珦、卢从愿、韦凑、马怀素、褚无量、刘子玄、刘知柔、徐坚、权德舆、李鄘、李翱、令狐楚。其中令狐楚当过宰相,之后韩愈这个活着副部死了正部的就是大官了。
我基本上都没听说过,实在惭愧。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