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宰相之文天祥-浩然正气存古今

小能 0 2024-05-2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南宋丞相文天祥临终所做的《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古代最讲究的就是气节。当局势已经无可挽回的时候,也要以死明志。这才是中国文人的风骨。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下这位伟大的殉道者。

文天祥是今江西人,自幼便聪颖好学,而且身材魁梧,长相俊朗,一句话就是才貌双全,是个人才。因为从小就钦佩历史上的文人贤士,所以刻苦读书。在参加考试的时候,神态自若,文采斐然,被皇帝亲自选为状元,其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更是折服了很多朝中大臣,于是被朝廷重视。

可是祸从天降,他的父亲突然去世,文天祥只好回乡守孝,三年后才回到朝廷任职。此时已是南宋末期,元军的进攻似乎无法阻挡。于是有宦官建议迁都以避其锋芒,因为该宦官势力很大,朝中竟然无人敢反对,只有文天祥挺身而出,慷慨陈词,坚决反对,可惜位卑言轻,无人理睬。文天祥只好再次上书,请求诛杀该宦官以坚定抵抗的决心,可惜再次被无视。文天祥愤而辞职,不被允许,反而被调任刑部任职,试图以此打压。可是文天祥不为所动,一直都反对投降逃跑主意坚持抵抗的政策,还跟当时的奸相贾似道产生了冲突,贾似道还以辞职来要挟皇帝,借此反对对文天祥的任用,但是都被皇帝拒绝。贾似道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指使手下言官不停的弹劾文天祥,虽然皇帝比较信任,但是三人成虎,文天祥无奈之下只好辞官致仕,此时的他还不到四十岁。

后来,在朝中其他正直大臣的推举下,文天祥再次出山。原来的老上级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挽救落寞的宋氏江山。此时的宋朝已经没有了长江天险的依托,军事重镇襄阳和樊城也已经丢失,就像一艘四处漏水的破船,已经避免不了沉没的结局。但是文天祥却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为坚守自己作为臣子的职责。于是在蒙古军队即将攻打临安,朝廷告急之时,他没有像其他臣子那样观望犹豫,而是毅然决然响应号召,召集军队,同时号召大家踊跃参与。许多英雄豪杰也被他的精神打动,纷纷响应。他的朋友劝他现在元军势如破竹,无法阻挡,不要做以卵击石的傻事。可是文天祥坚决拒绝了朋友的建议,希望自己能为这个国家做点贡献,哪怕牺牲了,也可以唤醒各地的忠义之士。可见在文天祥的心里,已经没有了自我,他想的只有国家。

虽然文天祥勇气可见,但是毕竟是一群没有经过训练的乌合之众,所以朝廷一开始并没有对他们委以重任,只是当作后备军使用。虽然暂时无法上阵杀敌,但是文天祥依然心系国家,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希望可以扭转颓势。可惜最后都没有被采纳。

事实证明,这个世界还是要讲实力的。元军迅速攻破临安,皇帝和太后都投降元军。但是文天祥没有投降,他四处号召其他没有投降的地方,想要集合力量与元军继续战斗。很多人被文天祥的爱国之心所打动,纷纷响应。可惜内斗永远都是历史的主角,就在这样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是有不少地方的势力忙于争权内斗,不能上下同心,一起对抗元军,这也给了元军各个击破的机会,于是文天祥虽然努力抵抗,但是终究没有取得战略上的胜利,只得节节败退。

当然了,按照历史的老规矩,叛徒也该到了登场的时候。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跟文天祥一样忠贞爱国,大多数还是只求升官发财,于是纷纷投降。再加上忽必烈深谙统治之术,有针对性地瓦解南宋残余的抵抗势力,这些都让局面更加危急。终于,有人受不住现实的残酷,投降了元军,致使文天祥战败被俘。

因为深知文天祥的名气,所以忽必烈一开始是想劝降他,然后用他的影响力号召大家效忠元朝,于是便派遣手下大将来游说他投降。可是文天祥坚决不肯,还怒斥叛徒。忽必烈还不死心,再次加大筹码,只要文天祥效忠元朝,赏赐无数,而且还可以继续担任丞相之位。文天祥还是严词拒绝,还做了《过零丁洋》一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此刻的文天祥已经别无所求,只想以死明志。

虽然被多次拒绝,但是忽必烈还是不死心,他让人把文天祥送进京师,好吃好喝好招待,还拿出一副求贤若渴的态度,希望一次感化文天祥。后世的皇太极就用此招对付过洪承畴,而大名鼎鼎的洪督师最终没有抵住糖衣炮弹的进攻,很快就沦陷了。但是在文天祥这里,绝对没有投降或者屈服的可能。于是在经过三年的抵抗后,忽必烈直到文天祥是不可能屈服的,于是便下令将他处死。

临行前,文天祥只有一个请求,他希望再次向南朝拜,以尽到臣子最后的本分,然后慷慨就义。到了明代,文天祥被赐谥号"忠烈",这是对他最好的肯定和敬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文天祥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了自己对忠义的追求。壮哉,浩然正气存古今,丹心青史流万古。

本文由头条号太史公说历史原创首发,欢迎大家关注并转发点赞。

50岁赵匡胤刚去世,25岁皇后就想改嫁,小叔子不领情,直接软禁
我的天!现在的人对文天祥的评价竟然是这样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