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杂剧大家关汉卿,写起散曲来也一样了得

小能 0 2024-05-27

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自古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上千年来,这些经典之作至今依然动人心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神往。在此又一个春天即将来临之际,常清君特从被誉为中华文学三大瑰宝的唐诗、宋词、元曲中,摘取其中精华佳作,再次与大家共同赏析品味,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

杂剧大家亦是散曲高手

关汉卿是元代著名杂剧家,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另三家是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

他一生写了60多种杂剧,今存18种,其代表作是《窦娥冤》,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哭存孝》、《陈母教子》等。

除了杂剧,关汉卿也创作了一些包括小令和套曲在内的散曲,比如有一首题为《双调·大德歌·春》的小令: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双调”是宫调名,“大德歌”是曲牌名,“春”是标题。

关汉卿用“大德歌”这个曲牌,以一位闺中女子的口吻,分别描写了在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季节中,其朝思暮想盼望着自己心中那个离人早日归来,而又望穿秋水、屡屡失望的相思之苦。这一首是写春季的。

子规、鱼雁皆寓情

其中有两个对现代人来讲,可能不易理解的词语常清君在这里解释一下:

子规: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杜鹃鸟,据司马迁的《史记·蜀王本纪》记载,在周朝末期,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当时有个死而复生的鳖灵做了他的宰相,那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鳖灵凿巫山,开三峡,消除了水患。望帝见他劳苦功高,便主动把帝位让于他,自己隐居于西山中。死后其魂魄化为一只小鸟,其叫声好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在春季哀声啼叫,昼夜不止,夜晚叫声尤为凄切,直到啼叫出血,血滴到地上,化为杜鹃花,这就是“子规啼血”的典故。

鱼雁:在古代一般指代书信。传说古代有人剖鲤鱼时,看见鱼肚里有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人们便把书信叫做鱼书。另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19年,矢志不变。他后来得以归汉,主要是因为匈奴单于相信了汉使所说的苏武悄悄用鸿雁传书飞至中原大地上空时,被汉帝射获,确知苏武在北海牧羊,遂遣使前来讨归,匈奴单于迫于无奈无法继续抵赖,只得放回苏武,“鸿雁传书”一时传为美谈。

望穿秋水盼早归

此曲首句“子规啼,不如归,”,采用了比兴手法,因杜鹃叫声好似“不如归去”,更加激发了闺妇的怀远相思之情。道是春归人未归,字面意思是说:你离开家走的时候,说是明年春天就回来,而今春天已到,却还是不见你的踪影。第二和第三句连用三个“归”字,强烈传达出主人公的极度思念情感。写到这里,常清君不禁想起了那首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的山西民歌《走西口》中的歌词:“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这首小令中间几句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则描述了这位闺中人因思念心上人,而导致的面容日渐憔悴,甚至开始有些神思恍惚的令人心酸的状态。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进一步表明这位思妇从初春一直等到春末整整三个月90天的时间,也没等来对方寄来的一封书信,实际是在倾诉既不见人,也未见信的凄惨情形。末句则见双燕斗衔泥写眼前之景,将众多成双成对在屋檐下飞进飞出忙着衔泥筑巢的燕子,与闺中女子形单影只、孤独寂寞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更增添了这首小令的悲伤氛围。常清君都恨不得赠送给他们俩每人一部智能手机,让他们彼此可以异地通话,彻夜畅聊。

常清君云:杜鹃滴血鸣 望穿秋水盼早归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51关汉卿
世界历史上最顶尖100位文学大师(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