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民间故事之乾隆与半只风鹅

小能 0 2024-05-26

历史上,扬州一直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一个古城。扬州的美在于她的传说,在于她的文化积淀。

古人早就有云,人生怎样能不枉于世走上一遭,得达成三件事:生在苏州,死在徽州,玩在扬州。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代生在苏州,多为官宦人家,一出生便是大富大贵。死在徽州,安徽徽州多山多水,风水好,庇佑子孙。玩在扬州,便是说的吃喝玩乐都得在扬州。这点是一直地球人都知道的,当年隋炀帝便说过:吾梦扬州好。

扬州吸引人的地方太多了,光一个淮扬菜便可以让人深深迷上扬州。而在历史上关于扬州吃上的传说还真的是不少。

扬州近代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次事情便是关于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都在扬州经停的事情。很多专家学者对于乾隆为何六次经停扬州的原因争吵不休,并且大有乐此不疲之势。说起乾隆南巡,从官方的史籍到民间的野史中,都有许多描述:或是说他修筑堤堰,功泽千秋;或说他把国家大事都扔给手下大臣,自己迷恋在江南美景中;或说他风流成性,挥霍无度......总之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其实啊,在扬州,倒是有另一种说法,说的便是乾隆为了一饱口福,来扬州5次寻鹅的故事。历史的车轮转到乾隆十六年,即公元1751年,扬州盐商于天宁寺西园兴建行宫,三年而成。万人空巷,迎接当朝天子乾隆。乾隆下了船,在众人簇拥之下,擦着满头大汗,去了行宫。途中感觉甚是无聊,一般老男人围着他,实在是掉胃口。于是,乾隆随后打发了所有人之后,招来身边的贴身太监,那太监也甚是晓事,很快像变戏法一样地从一个箱子中拿出一套时下流行的公子哥的衣服。乾隆笑嘻嘻的穿上后,拿起把扇子,晃悠悠的从偏门出去了。

一出门,乾隆便立马感觉自己这个微服私访的决定是正确的,要不然哪里能见到眼前如此众多的美女和极富趣味的百姓生活呢。于是乎,乾隆开始一只眼睛瞧美女,一只眼睛瞟着路边的扬州美景。没过多久,便晃进了扬州的老巷子里。此时,已到晚饭时分,路边人也少了,乾隆这才想起自己得回去了。

但是,当乾隆转身想往回走的时候,这才发现自己处在两面青墙之间,周围只有匆匆赶回家的路人,拦下一个人吧,刚开口,就发现原来自己听不懂扬州人说什么。这时,大感郁闷,但是这也没难倒咱们的一代明君乾隆是也。乾隆开始转悠了,这么一转悠,一个时辰眨眼而过。那时候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天也黑了,乾隆肚子也饿了,一摸口袋,开始恨起那个小太监了,居然没给他准备银两。这时候,一元钱难倒英雄汉的情况在乾隆身上完美体现。

越走越饿,但是再饿也得走啊。这时候的乾隆可是悲惨啊,走路也开始摇晃了。不知怎么的,就来到一个城隍庙的门口,乾隆突然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口水立马跟开了自来水似的向胃里流去。

振作精神,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老翁正在收拾摊子,那摊上有半只鹅正静静地躺在那里。香味便是从它的身上飘来的,乾隆一摸口袋,没钱,立马把那个小太监的祖上所有的女性同胞问候了一遍。只见那乾隆右手扶着城隍庙口的旗杆,眼睛泛出恶狼般的绿光。那老翁正在收拾摊子,突然感觉后背一凉,回头一看,立马吓了一跳,一个看上去斯斯文文的书生,此时正双手抓着城隍庙门口的旗杆,双眼恶狠狠地看着他正要收拾的那半只鹅。乾隆发现老翁回头注意着他,便抬起头来看着老翁。结结巴巴的说了半天,老翁明白了,这位书生想用扇子换他的鹅,他噗嗤一笑,说道:这位小哥,如若真的喜欢,拿去便是,下次付钱也不晚。

乾隆一听此话,双手闪电般地抓起那只鹅,张口便咬去。张口之下,顿感一股香气从舌尖滑下,皮酥肉嫩,骨香扑鼻。当场便想回去让那帮御厨下岗,烧的鹅居然没有乡村野夫搞的好吃。等他吃完,抬头一看,那老翁已经离去,自己却连句感谢的话也没有说,心里顿时感觉过意不去。但是,此时吃饱了,乾隆最重要的还是回去啊,乾隆打着饱嗝,向巷子口走去,刚到巷子口,一般人围了上来,把乾隆吓了一跳,还没反应过来,来人早已全部跪下,原来是来寻自己的。乾隆也懒得管那些人嘴里在喊些什么,径直走进轿子,大手一挥,回!

乾隆回去后,第二天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泄不畅,河道总督高斌便奏请乾隆处理此事。乾隆忙完之后,又赶紧赶回宫去,处理早已积压多时的全国各地的奏折。后来在宫中用膳之时,经常怀念起那只诱人的扬州的鹅,感觉宫中的御厨做出的各种口味的鹅总是差那么点什么。于是便多次找借口南巡,也每次都经停扬州,想去寻找那只让他思念多年的鹅!哪知天不如愿,乾隆5次南巡,5次再来扬州,愣是没找到那只鹅,自己也没好意思说出那段落魄事,于是只好作罢。最后一次离开扬州时,在行宫中,拍着大腿高呼遗憾:"难不成真是那城隍老爷请朕吃的鹅不成!"这句话居然传到了民间,后来百姓才陆续知道这段趣事。

而那只乾隆嘴中所说的城隍老爷请客吃的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那卖鹅的老翁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因为扬州的巷子过于复杂,乾隆一直无缘得见而已。

走进《心灵的茶坊》,读《乾隆全传》
解剖狗熊、玩数学,玩天文,他是康熙,中国历史上最懂科学的皇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