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简史:清军入关第一功臣,生前权倾朝野,死后却被掘墓鞭尸

小能 0 2024-05-26

多尔衮是清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堪称为“一代枭雄”,是一个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物。

谈起多尔衮,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与孝庄太后(小说里称之为大玉儿)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故事是一段爱情佳话,也是一段爱情悲剧。而多尔衮身上的英雄气概和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性格,更是让后世无数的少女对他崇拜和折腰。

多尔衮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清朝能够入主中原和统一全国的关键性人物。清太宗时期,他曾经辅佐清太宗皇太极,陆续打败了蒙古、朝鲜、明朝等势力,为大清国的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清太宗去世后,他与豪格展开了争夺皇位的斗争。后来,他为了避免大清国的分裂局面,拥立了6岁的顺治帝福临即位,由他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1644年,多尔衮指挥清军在山海关附近击败了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并把顺治帝从盛京接到北京,开始了清朝对中国长达268年的统治。随后,多尔衮派兵南下和西征,先后打垮了南明弘光政权、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为清王朝能够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多尔衮实际上是清朝能够入主中原和统一全国的最大功臣。

同时,多尔衮也是一个擅长权术的人物。从清太宗去世以后,多尔衮开始了以独揽大权为目的的权力斗争,并先后击败了济尔哈朗、豪格、代善等人,又先后进位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成为了清朝初年权倾朝野、显赫一时的人物。

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追尊他为皇帝。不久,顺治帝就以企图谋反的罪名,剥夺了多尔衮的所有谥号和庙号,并将他逐出宗室,还对他进行掘墓鞭尸。直到1778年,乾隆帝才下令为他平反昭雪。由此可见,多尔衮的人生是一个戏剧性的人生。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多尔衮具有传奇性和戏剧性的人生吧!

一.英雄之子,父母双亡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我国古代一颗璀璨的“明珠”,他既是一代雄主,又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1583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了长达36年的女真统一战争。1588年,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建州女真。接着,他开始发动对海西女真的统一战争。1593年,古勒山之战爆发,努尔哈赤大败乌拉、叶赫等九部联军,并俘虏了乌拉部的布占泰,古勒山之战的胜利为他后来统一女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勒山之战以后,努尔哈赤加紧了对海西女真各部落的进攻,加快了统一女真的步伐。

1596年,乌拉部贝勒满泰由于和一个部族妇女通奸,被妇女的丈夫杀死。努尔哈赤得知此事后,迅速派人将自己在古勒山之战中俘虏的、满泰的弟弟布占泰护送回乌拉部。于是,布占泰在努尔哈赤的帮助下,坐上了乌拉部贝勒的位子。并且,布占泰还收养了满泰的女儿、年仅6岁的阿巴亥。

1599年,努尔哈赤灭亡了曾经称霸海西女真的哈达部。此时,布占泰已经被努尔哈赤吓破了胆。为了保证乌拉部的安全,1601年,布占泰将自己的侄女、满泰的女儿、年仅11岁的阿巴亥嫁给了已经42岁的努尔哈赤。并且,布占泰还亲自将阿巴亥送到努尔哈赤的“老巢”费阿拉城。

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的时候,只有11岁。放在今天,11岁是一个孩子还在读小学五六年级的年龄,而阿巴亥却已经嫁给了一代英雄努尔哈赤。不过,阿巴亥虽然年幼,但却生的貌美可爱,且冰雪聪明。因此,阿巴亥受到了努尔哈赤的宠爱。

在阿巴亥进宫之前,孟古哲哲(皇太极的生母)一直都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女人。但是,阿巴亥进宫以后,孟古哲哲就逐渐失宠了,地位一落千丈。不久,孟古哲哲就郁郁而终。

1603年,孟古哲哲去世,年仅13岁的阿巴亥正式被努尔哈赤册封为大福晋,成为了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而努尔哈赤能够册封年幼的阿巴亥为大福晋,不仅仅是为了拉拢乌拉部,更重要的是,努尔哈赤确实对阿巴亥十分宠爱。

随后,阿巴亥陆续为努尔哈赤生下了三个儿子。1605年,年仅15岁的阿巴亥生下了努尔哈赤的第12个儿子阿济格;1612年,22岁的阿巴亥生下了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多尔衮;1614年,24岁的阿巴亥生下了努尔哈赤的第15个儿子多铎。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里,布占泰却和努尔哈赤反目成仇,导致了乌拉部的灭亡。努尔哈赤对乌拉部一直采取联姻的办法来联盟,并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了布占泰。后来,建州女真和乌拉部因为利益的冲突,开始爆发战争。

1607年,乌碣岩之战爆发,努尔哈赤用了3千人大败乌拉部1万多人,标志着建州女真与乌拉部的关系开始破裂。此后,建州女真与乌拉部的战争不断发生。1612年,布占泰被努尔哈赤打得大败,只好派人向努尔哈赤求和。至此,乌拉部与建州女真再一次出现了短暂的和平。

布占泰一直对被称为“叶赫老女”、与自己曾有婚约的女真第一美人布喜娅玛拉念念不忘。于是,布占泰试图与努尔哈赤抢夺布喜娅玛拉。甚至,布占泰还丧心病狂的使用箭射向自己已经怀孕的媳妇、努尔哈赤的第4个女儿穆库什。

布占泰的一系列行为彻底激怒了努尔哈赤。1613年,努尔哈赤再一次出兵攻打乌拉部,布占泰兵败逃往叶赫部。至此,乌拉部宣告灭亡。

布占泰逃往叶赫部以后,叶赫部并没有看上昏庸且已经无权无势的布占泰,于是,叶赫部废除了布占泰和布喜娅玛拉的婚约。最终,布占泰由于对布喜娅玛拉思念过度,在1618年去世。

努尔哈赤与乌拉部的战争,并没有影响阿巴亥的地位。相反,由于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正妻,努尔哈赤下令将八旗军队中的部分兵权交给她所生的三个儿子掌管。其中,多尔衮获得了镶白旗15个牛录的兵权,是后金国除了四大贝勒以外拥有牛录数量最多的贝勒。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多尔衮拥有强大的出身背景。多尔衮的父亲正是一代英雄努尔哈赤,她的母亲是努尔哈赤十分宠爱的大福晋阿巴亥。因此,多尔衮属于嫡出,这也是他后来能够与皇太极、豪格等人争夺皇位的资格。并且,多尔衮的娘舅家族是当时小有名气、后来被努尔哈赤灭亡的乌拉部。第二,多尔衮的人生“第一桶金”是依靠母亲的地位而得到的。

虽然,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又属于嫡出,但是,他的童年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后金有一种习俗名叫收继婚习俗,就是父亲去世以后,儿子拥有娶继母的资格,哥哥去世以后,弟弟拥有娶寡嫂的资格。

阿巴亥比努尔哈赤整整小31岁,甚至,阿巴亥比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还要小7岁。因此,努尔哈赤希望在自己去世以后,代善能够娶阿巴亥。代善知道努尔哈赤的打算,而阿巴亥也希望在努尔哈赤去世以后,能够在后金找到新的靠山。于是,阿巴亥开始与代善的关系逐渐密切起来。

1620年,一个名叫德因泽的小福晋告发了阿巴亥与代善的关系十分密切。努尔哈赤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十分生气。于是,他下令废除了代善的太子之位,接着,他又以阿巴亥私藏金银珠宝为理由,将阿巴亥以及她的三个儿子遗弃。

至此,年仅8岁的多尔衮与母亲阿巴亥、以及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一起过着被遗弃的生活。一直到1625年,努尔哈赤把都城迁到盛京以后,才将阿巴亥母子四人接了回来。不久,努尔哈赤重新将阿巴亥立为大福晋。

多尔衮跟随母亲和兄弟一起度过了5年的遗弃生活,不仅受尽了苦难和折磨,也度过了5年没有父爱的生活。随着阿巴亥被重新立为大福晋,多尔衮的人生才能够重新走向正轨。

然而,好景不长,一个事件的发生,却直接让多尔衮的人生走向低谷。

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13万大军进攻明朝重镇宁远,结果,却被明朝大将袁崇焕打败,而且,连努尔哈赤也被袁崇焕的大炮击成重伤。

努尔哈赤受伤以后,前往清河温泉处疗养。后来,他的伤势越来越重,就下令阿巴亥前往瑷鸡堡与他见面。努尔哈赤告诉了阿巴亥自己对于后金以后的安排:让多尔衮即位,并让代善辅政。不久,努尔哈赤就由于伤势过重而去世了。

虽然,多尔衮属于嫡出,又被努尔哈赤钦点为继承人,还手握重兵,但是,此时的后金国的国情却不允许多尔衮即位。

此时的后金仍然偏居关外,正处于征战四方的阶段,还没有像中原王朝那样建立一套完善和先进的制度。此时的后金,谁能够拥有战功,谁的威望就比较大,地位也就比较高。此时,年仅14岁的多尔衮还没有上过战场,也就没有军功,因此,后金并没有多少王公大臣愿意支持多尔衮。另外,多尔衮兄弟三人并没有军功,却能各自控制众多的兵权,因此,他们受到了后金王公大臣的鄙视。

另外,努尔哈赤在晚年的时候,实行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并在此形成了四大贝勒和四小贝勒。其中,四大贝勒指的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他们既是努尔哈赤的子侄,又是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的将领,都拥有赫赫战功,威望很大,还各自控制一旗,手握重兵。四小贝勒指的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也有一种说法是岳托)。他们也是努尔哈赤的子侄,但是,他们都比较年幼。其中,年龄最大的是济尔哈朗,此时27岁,最小的是多铎,此时年仅12岁。因此,除了济尔哈朗以外,他们并没有多少军功,也没有多少威望,他们的势力主要来自于努尔哈赤的关系。因此,四小贝勒的势力是绝对不能与四大贝勒相抗衡的。

而且,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宠爱阿巴亥,导致孟古哲哲抑郁而终,还立了年幼的多尔衮为继承人,终于惹怒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努尔哈赤的第8个儿子、四大贝勒之一、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的四贝勒皇太极。

此时,皇太极虽然是四贝勒,但是,四大贝勒其他三人都愿意支持皇太极,因此,四大贝勒虽然名义上是以年长的代善为首,实际上是以皇太极为首。并且,皇太极自幼跟随努尔哈赤四处征战,立了很多功劳,威望很大。而且,皇太极还自领一旗,手握重兵。另外,皇太极的母亲正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任大妃孟古哲哲,因此,皇太极与多尔衮一样,也是嫡出。所以说,多尔衮与皇太极争夺汗位,显然处于下风。

努尔哈赤去世以后,精明的皇太极知道,如果自己要想称汗,既要打击被努尔哈赤确立为继承人的多尔衮,又要打击被努尔哈赤确立为辅政的代善,而只要杀死得知努尔哈赤遗命的阿巴亥,就可以实现这两步。

于是,皇太极联合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以及其他几位王公大臣,并胁迫大贝勒代善,一起冲进阿巴亥的后宫,假传努尔哈赤的遗命,让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此时的阿巴亥年仅36岁,正处于壮年,并不想死。但是,她面对皇太极等人的逼迫,知道自己已经必死无疑。于是,她只能求皇太极在她死后,能够善待她的三个儿子。最后,阿巴亥自缢而死(也有一种说法是阿巴亥是被弓弦勒死的)。

不久,皇太极正式即位,并将年号由天命改成天聪,成为了后金第二位大汗。

此时,年幼的多尔衮先是失去了父亲,又失去了母亲,还错失了汗位。可以说,兄弟三人是无依无靠,他的人生跌进了一个低谷。多尔衮明白,如果自己还想在后金继续生存下去,就只能依靠自己。

至此,多尔衮开始了他征战四方的传奇生涯。

二.辅佐太宗,征战四方

这一部分讲述的是多尔衮在皇太极时期的人生。这一阶段里,多尔衮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能和智慧,参加了众多大大小小的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后金和大清国十分显赫的人物,为后金国和大清国开疆拓土和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后来多尔衮能够在顺治帝时期权倾朝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皇太极即位以后,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开始全力对蒙古各部、朝鲜、明朝作战,进一步增强后金的国力。皇太极的这些措施,给多尔衮的人生带来了机遇。于是,多尔衮开始了他四处征战的传奇生涯。

1628年,年仅16岁的多尔衮跟随皇太极攻打蒙古多罗特部,这是多尔衮的第一次出征。在这次出征里,多尔衮根据当时的情况,向皇太极提出了速战的计划,得到了皇太极的采纳。最后,后金军大获全胜,一举击溃了多罗特部的军队,消灭了1.3万人。随后,皇太极赐给多尔衮“墨尔根岱青”(睿智的意思)的称号。不久,皇太极又册封多尔衮为固山贝勒。

此时,多尔衮年仅16岁,还是第一次出征,却已经凭借着自己的睿智和勇猛在战场上立下了巨大的功劳。并且,这也是多尔衮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赚取的“第一桶金”。

1629年,后金军大举进攻明朝。这场战役中,多尔衮先是与莽古尔泰一起攻打汗儿庄,并一举击溃了明军。接着,多尔衮又率军与明军在北京广渠门作战,成功阻击了前来援助的袁崇焕和祖大寿等人。不久,多尔衮又率军击溃了明朝的山海关援军。1630年,多尔衮再一次与莽古尔泰一起进攻明朝,并且,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渠门等战场上身先士卒,立下了大功。

这场战役中,多尔衮身先士卒,勇猛过人,再一次立下了赫赫战功,也表现出了他不凡的能力和睿智。

也就在这场战役中,皇太极使用了反间计一举除去了后金国最大的障碍袁崇焕。从此,后金国逐渐在辽东的战场上占据了上风。而袁崇焕的去世,也是给了多尔衮的一个大机遇,因为,多尔衮失去了一个十分强悍的敌手。

1631年,后金与明朝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大凌河之战。这场战役中,多尔衮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一直冲到大凌河城下,将明军打得大败。不久,明军统帅祖大寿向后金军投降。

接着,多尔衮和阿巴泰一起跟随祖大寿一起去锦州。这场战役中,多尔衮率领后金军假装溃败,成功引诱城内的明军出城作战,一举击溃了明军。并且,多尔衮还受到了明军统帅洪承畴的炮击,险些阵亡。

经过这几场战役,多尔衮建立了众多的战功,他的威望和权势也在不断飙升。至此,多尔衮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后金国内建立了足够的威望,初步改变了自己在后金国饱受歧视的局面,也初步奠定了多尔衮后来能够在后金国和清朝叱咤风云的基础。

不过,直到这时,多尔衮在后金国的地位仍然处于偏低的地位,只能算是后金国的一个“小将”。

多尔衮能够建立一系列的功劳都要来源于皇太极对多尔衮的重用,根据我的猜测,皇太极重用多尔衮的原因主要有四个:第一,多尔衮确实能力出众,拥有超出常人的聪明睿智和勇猛;第二,努尔哈赤是让多尔衮来继承后金大汗的,但是,皇太极却抢夺了多尔衮的大汗之位,还逼死了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因此,皇太极对多尔衮有着十分愧疚的心情;第三,皇太极在阿巴亥临终前答应了阿巴亥要善待多尔衮兄弟三人,当时,还有很多的王公大臣在场,皇太极不好轻易食言,如果他食言了,他就会被其他的王公大臣看轻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皇太极即位之初,地位还不稳固,当时,与皇太极一起执政的还有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人,皇太极为了打击和分化他们的权力,就不得不重用和培养年轻的将领,而多尔衮就就成为了首要人选。

在初步稳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以后,皇太极开始了除掉阿敏、莽古尔泰、代善的行动。1630年,皇太极以阿敏丢失并屠杀永平为理由,另加上意图造反等罪名,废除了他和硕贝勒和二贝勒的地位,将他终身软禁;1631年,莽古尔泰拔刀怒视着皇太极,皇太极以此为理由,废除了他和硕贝勒和三贝勒的地位,将他降为多罗贝勒;1635年,皇太极以代善赠送获罪的莽古济一些财物为理由,以藐视君王的罪名,废除了他和硕贝勒和大贝勒的地位。

至此,皇太极成功扳倒了阿敏、莽古尔泰、代善,到1635年,皇太极已经独揽大权,坐稳了大汗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多尔衮由于始终跟随在皇太极的阵营,更加受到皇太极的重用和赏识,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名望和地位。

随着阿敏等人的倒台,到1635年,多尔衮在后金国的地位已经名列前茅,十分显赫,并与代善、济尔哈朗等人并驾齐驱,成为了后金国十分重要的大臣和将领。这一年,距离1626年多尔衮错失大汗之位只有9年时间。多尔衮能够崛起的如此之快,虽说有一定的机遇,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至此,多尔衮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后金十分显赫的人物,进一步为他后来能够叱咤风云、权倾朝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年,多尔衮年仅23岁。

1634年,蒙古帝国的第35任大汗林丹汗去世。于是,1635年,皇太极派多尔衮与岳托率军去进攻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旧部。多尔衮根据当时的形势,对察哈尔部采取了招降的办法,派人去劝降察哈尔部,并许诺会对察哈尔部秋毫无犯。不久,林丹汗的遗孀苏泰和儿子额哲出城向多尔衮投降,并向后金军献上了元朝的玉玺。

从这一事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多尔衮并不只是一个只知道作战的军事人才,也是一个懂得谋略的政治人才。

多尔衮兵不血刃,只通过招降的手段就平定了一直与后金作对的察哈尔部,让皇太极对他刮目相看,看到了他身上的谋略和智慧。而且,多尔衮还得到了玉玺,更是大功一件。因此,皇太极对多尔衮更加信任。

多尔衮将玉玺献给了皇太极,皇太极得到玉玺后十分开心,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而且,皇太极已经成功扳倒了阿敏、莽古尔泰、代善,权势和地位已经彻底稳固了。此时,皇太极觉得时机已到,决定称帝。于是,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将国号由后金改为大清,并将年号从天聪改为崇德,这就是清太宗。

清太宗即位后,对大清国的亲贵大臣进行了一系列的封赏。为了表彰多尔衮的功勋,清太宗册封年仅24岁的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名列清朝亲王的第三位,仅次于代善和济尔哈朗,从法令上确定了多尔衮在大清国的地位。

不久,清太宗取消了四大贝勒共掌国政制度,架空了八旗议政王大臣会议,并根据明朝的制度,设置了六部,让多尔衮掌管六部之首的吏部,这是清太宗对多尔衮能力和威望的肯定,也是多尔衮直接进入清朝政治体系的开始。

之后,多尔衮也确实没有让皇太极失望。在掌管吏部的几年时间里,多尔衮先后提拔了希福、范文程、鲍承先等大臣,并建立了脱离王爵集团的国家管理集团。并且,多尔衮还建议清太宗对大清国的官员制度进行全面改革,确立了八衙制度,为大清国初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一系列的政治举措,进一步体现了多尔衮卓越的政治才能,也进一步磨练了多尔衮的政治品质。而多尔衮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品质为后来大清国在清太宗去世后的政治稳定和入主中原后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1636年,也就是清太宗称帝的当年,清太宗对朝鲜进行了大规模的进攻。多尔衮再一次大显神威,他率领的清军势如破竹,在清朝各将领所率领的部队中最为出色,将朝鲜军打得节节败退。

在这一次进攻朝鲜的战役中,其他将领所率领的清军对朝鲜进行了一系列的烧杀抢掠,但是,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却对朝鲜秋毫无犯。并且,清军进入江华岛以后,多尔衮不仅对他率领的清军进行了严格的约束,而且主动派人保护朝鲜王李倧以及朝鲜国的大臣,还将一大批朝鲜俘虏送回朝鲜。

这场战役中,多尔衮不仅表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军事能力,也表现他超出常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能力。至此,多尔衮已经不再把自己只看作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将领和军事家了,更是一个通晓谋略和局势的谋臣和政治家了。

1638年,清太宗认命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统帅清军大举进攻明朝。不久,多尔衮在巨鹿大败明军,杀死了明军统帅卢象升。之后,清军兵分两路,分别进攻山东和山西。多尔衮所率领的清军势如破竹,打败了明军17次,占领了36座城池,有6座城池向他投降,俘获了25.7万人口和牲口,活捉了明朝的1位亲王和1位郡王,杀死了5位明朝郡王,给予了明朝的统治以沉重的打击。多尔衮班师以后,清太宗为了表彰他卓越的功勋,赏赐给他5匹战马和2万两白银。

不过,多尔衮的传奇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挫折发生在1639年。1639年,清太宗命令多尔衮率军进攻明朝在关外的重镇锦州,很快,多尔衮就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不过,在清军即将要占领的锦州的时候,多尔衮不仅下令部队停止了对锦州的进攻,还下令将部队后退30里,更是下令允许一部分士兵可以回乡探亲,搞得军心动摇。

这一事件让清太宗大为恼火,随后,清太宗下令让济尔哈朗代替多尔衮,继续指挥清军攻打锦州,而是让多尔衮返回盛京。多尔衮回到盛京以后,清太宗让多尔衮解释一下他的所作所为,多尔衮告诉清太宗:停止进攻是因为缺少粮草,只能停止进攻而等待粮草;后退30里是因为防止明军趁机偷袭;允许一部分士兵回乡实际上是为了打造和修理武器装备,为以后再战锦州作准备。

此时,多尔衮的威望蒸蒸日上,权势一天比一天大,如此年轻的的他就已经可以和代善等老牌将领并驾齐驱。而且,多尔衮此时才27岁,而清太宗已经47岁了,可以说,多尔衮是正当壮年,而清太宗已经垂垂老矣。因此,清太宗已经开始忌惮多尔衮了,也希望能够有一个事件能够打击一下多尔衮。

因此,清太宗并不看重多尔衮所说的理由是真是假,却可以借助这个事情打击一下多尔衮。但是,此时的清太宗已经不敢也不能杀多尔衮了,只能对他进行适当的打击。

根据我的分析,清太宗没有杀多尔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清太宗不能杀多尔衮,此时的多尔衮已经堪称是大清国的头号猛将了,是大清国的“战神”,是清太宗的左膀右臂,如果大清国想要继续开疆拓土,百战百胜,就必须依靠多尔衮的才能;第二,清太宗不敢杀多尔衮,多尔衮已经在军中建立了牢固的威望,在军中拥有一大批的支持者,如果,清太宗要是杀了多尔衮,清军就会人心惶惶,军心动摇,甚至,如果闹不好逼反了多尔衮,凭借着多尔衮的才能和威望,清太宗也没有肯定的把握能够完胜多尔衮。

因此,清太宗根据多方面的思考,对多尔衮采取了象征性的惩罚,将他的爵位由亲王降为郡王,罚款1万两白银。

1640年,松锦之战爆发。松锦之战是明清之间十分关键的战役,对大清国后来入关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这场战役中,虽然,清军的统帅是清太宗,但是,多尔衮却再一次表现了他不凡的才能。1642年,多尔衮占领了松山,俘虏了明军统帅洪承畴。不久,清军又占领了锦州,明军另一个统帅祖大寿向清军投降。至此,松锦之战宣告结束。

松锦之战以后,清太宗为了表彰多尔衮卓越的功勋,下令恢复了多尔衮的亲王爵位。至此,通过1638年清军对明朝的攻势和松锦之战这两场最主要的战役,多尔衮的威望大大增强,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大清国“战神”。这两场战役彻底奠定了多尔衮在顺治帝时期能够权倾朝野的基础,直接影响了多尔衮在顺治帝时期能够独揽大权的局面。

松锦之战是明清战争的转折点,也是大清国在入关前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这场战役中,明朝在关外的所有兵力损失殆尽。除了宁远以外,其他领土全部都被大清国占领。大清国入关的门户山海关已经近在咫尺,此时,大清国入主中原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临近入关的大清国更是给多尔衮创造了众多的立功机会,可以让多尔衮更加大显神威。但是,正当多尔衮打算通过自己的努力再立战功、进一步增强自己威望的时候,一场变故的到来,直接把多尔衮推向了权力的巅峰。

三.辅佐幼主,定鼎中原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多尔衮在清太宗去世后对中原的征服过程。这一阶段中,多尔衮率军在山海关附近打败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又把顺治帝从盛京接到北京,开始了大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之后,多尔衮留守北京,坐镇后方,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稳定了清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同时,多尔衮命令多铎、阿济格、豪格等人率军南下和西征,先后消灭了南明弘光政权、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为清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643年,一生征战四方、建立清朝、推行汉化的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清宁宫去世,享年51岁。由于清太宗在去世之前并没有确定继承人,因此,大清国的内部陷入了一场以争夺皇位为目标的内乱。

此时,清朝内部主要形成了三大政治集团,分别是清太宗的长子肃亲王豪格、清太宗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清太宗的哥哥礼亲王代善。不过,代善以自己年老体弱为理由,主动辞去了竞争的资格。因此,大清国内部实际上形成了两个主要集团,分别是多尔衮集团和豪格集团。

此时,多尔衮已经不是第一次争夺汗位时的情况了。将近20年征战生涯让多尔衮立下了众多的功劳,也为多尔衮积累了大量的威望和名气;并且,多尔衮还手握重兵,拥有两白旗的支持;而且,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等亲贵大臣也表示坚决支持多尔衮;不光如此,由于多尔衮长期掌控吏部,大清国的众多大臣都是多尔衮一手提拔起来的,因此,有一大批的大臣也表示支持多尔衮;另外,两黄旗内部也有人在悄悄的支持多尔衮。

豪格也具有众多的战功,豪格比多尔衮还要大3岁,他的军旅生涯比多尔衮还要早,因此,豪格已经也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将领,拥有着足够的威望和名气;豪格是清太宗的长子,因此,对清太宗忠心耿耿的将领和大臣都表示坚决支持豪格;豪格手握重兵,清太宗的亲兵两黄旗表示坚决支持豪格,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也在暗中支持豪格,还有豪格亲自统领的正蓝旗,因此,豪格实际上有四旗的支持者。另外,豪格长期掌管户部,控制着大清国的钱粮,是大清国的“财政大臣”,在朝廷里也有一定的支持者。

不过,豪格与多尔衮相比,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豪格虽然是清太宗的长子,却是庶出,而清朝初年的继承人原则是“子以母贵”,因此,清太宗长子的身份,除了让豪格获得了部分忠于清太宗的大臣和将领的支持以外,非但没有给豪格带来名正言顺的资格,反而成为了豪格后来失去皇位的重要原因;第二,豪格能够获得清太宗亲兵两黄旗的支持,并不完全是他们对豪格忠心耿耿,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他们是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穿戴上的“颜色”还能是黄色,是为了能够继续成为“皇帝亲兵”才坚决要拥立皇子,注意,是皇子,而不是豪格。而且,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只是在暗中支持豪格,却不敢在明面上支持豪格,因此,豪格的忠实支持者只有正蓝旗这一个旗。

而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元妃,是嫡出,因此,多尔衮的出身地位要远远高于豪格;而且,多尔衮的亲兵两白旗都是多尔衮的忠实拥护者。不过,多尔衮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尔衮只是清太宗的弟弟,并不是清太宗的儿子,这是多尔衮后来失去皇位的根本原因。

不久,大清国的王公大臣就召开了关于皇位继承人的决议。两黄旗包围了崇政殿,并派兵示威,坚持拥立皇子为皇位继承人。不过,多尔衮以不符合规矩为理由喝退了他们。接着,两黄旗的索尼等人也提出了拥立皇子即位的决定。但是,豪格本打算以自己“德浅福薄”为理由假装推辞,然后再接受皇位,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谦让。结果,多铎却抓住了这句话的把柄,对豪格发起了打击。就这样,豪格本打算假装推让一下,结果,反而丢掉了皇位继承人的资格。

随后,两白旗的多铎等人提出了拥立多尔衮即位的决定。不过此时,代善等人还没有表态。多尔衮看清了这种形式,就没有立即答应。接着,两黄旗誓死不答应多尔衮即位,甚至表示,如果拥立多尔衮为皇帝,自己就要追随先帝。多尔衮看到这种局面,知道自己已经不可能成为皇帝。

于是,多尔衮(也有一种说法是济尔哈朗)提出建议:双方各退一步,拥立清太宗的第9子福临即位,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多尔衮提出这个建议以后,两白旗都表示支持福临。两黄旗本来就是支持皇子即位,而不是支持豪格即位,而福临也是皇子,也符合他们的目的和利益。所以,两黄旗也表示支持福临。而其他的中立势力看到两白旗和两黄旗都支持福临即位,也纷纷表示支持福临即位。至此,福临成为了皇位继承人。

1643年,福临正式即位,这就是清章帝,又叫清世祖,又叫顺治帝。

顺治帝即位时,年仅6岁,由他的叔叔睿亲王多尔衮和堂叔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不久,济尔哈朗就以自己只是皇帝的堂叔为理由,请求顺治帝凡事都让多尔衮来领头,又让百官遇事都要先禀告多尔衮。因此,大清国开始出现多尔衮独尊、独揽大权的局面。至此,年仅31岁的多尔衮成为了大清国的实际统治者。

顺治帝即位不久,代善的儿子硕托、孙子阿达礼等人爆发了拥立多尔衮为皇帝的内乱,结果,他们的叛乱被多尔衮镇压。至此,在多尔衮的辅佐下,顺治帝的皇位逐渐稳固了,也使得大清国的亲贵大臣重新团结起来了。

在稳固了顺治帝的皇位之后,多尔衮就开始了大清国定鼎中原的大业。不久,历史就给多尔衮和大清国送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就在清太宗去世、顺治帝登基、多尔衮忙于巩固顺治帝皇位的同时,明王朝却迎来了末日。1643年,李自成攻破了潼关,占领了西安,几乎控制了明王朝在西北的所有领土,给予明王朝以沉重打击;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接着,李自成率军东进,向明王朝的都城北京进军。不久,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至此,存世276年的明王朝宣告灭亡。

李自成原本就是一个平民,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格局和理想。在灭亡明朝以前,李自成还能通过约束部下、善待百姓来争取民心。进入北京以后,李自成自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江山稳固。于是,他凶狠残暴的本性开始逐渐暴露了。

从进入北京开始,李自成对北京城进行了一系列烧杀抢掠的行为。明朝有个官员名叫吴襄,被李自成抄家了,并且,他的儿媳妇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霸占了。

吴襄的儿子就是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是明朝的精锐部队。于是,李自成写信给吴三桂,希望吴三桂能够归顺于大顺政权。吴三桂看到李自成的信以后,知道明朝已经大势已去,就打算率军回到北京,向李自成投降。

吴三桂在向北京进军时,曾经询问过一些从北京逃出的难民,根据难民所述:李自成已经抄了他的家,刘宗敏还霸占了他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听到这些消息以后,十分愤怒,并留下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故。于是,吴三桂打算回到山海关,与大顺军决一死战。

虽然,吴三桂骁勇善战,而且,他统领的关宁铁骑是明朝的精锐部队,但是,此时的李自成可以说是声势浩大,他所率领的大顺军更是骁勇无比。因此,吴三桂只能通过外援来打击李自成,而靠近山海关的大清国就成为了吴三桂的首选。于是,吴三桂写信给多尔衮,希望大清国能够帮助自己复仇。

多尔衮看到这封信以后,十分开心,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多尔衮集结了大清国所有的精锐部队,由他亲自率领,星夜兼程前往山海关,支援吴三桂。

不久,一片石之战爆发。多尔衮率领的清军与吴三桂率领的明军组成联军,一起对战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这场战役中,洞察力极强的多尔衮看出了大顺军军纪严明,不能轻易得胜,于是,他让明军先与大顺军决战,自己率领清军隐藏起来。明军与大顺军展开了一场殊死决战,打得难舍难分。不久,一场风沙吹来,让视野瞬间模糊起来了。多尔衮看准了时机,让所有的清军全部出击,倾巢而出,对战大顺军。大顺军措手不及,迅速溃败,退回了北京。

一片石之战是清朝历史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一场十分重要的战役,堪称清朝的“立朝之战”。一片石之战是清朝命运的转折点,从一片石之战开始,清朝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并且,一片石之战中,清军在多尔衮的指挥下,一举击溃了中原地区势力最大的李自成,为后来清王朝入主中原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自成回到北京以后,正式称帝,并接受了百官的朝贺。之后,他就率领大顺军的残余势力退回西安。从此,大顺政权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不久,多尔衮率领清军浩浩荡荡的开进北京城。至此,清朝从1618年努尔哈赤发表“七大恨”誓师反明开始,到1644年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整整历经3代君主和26年的时间,大清国历代君主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而实现这一梦想的人物正是此时年仅32岁的多尔衮。多尔衮的卓越才能和聪明睿智是清王朝能够入主中原和统一全国的关键。

不久,多尔衮将顺治帝从盛京接到北京,随后,顺治帝在北京进行第二次登基大典,开始了大清王朝对中国长达268年的统治。

从此,大清国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王朝。这里纠正一个知识点。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清朝的建立者是皇太极,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因为,清军在入关之前,只是一个王国,只能称为“大清国”,而不是清朝,从清军入关以后,“大清国”才是一个真正的王朝,才能改称为“清朝”。因此,我才会在前文部分除了在特殊场合下称之为清朝,其他时候都是大清国。

所以说,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人,皇太极是大清国的建立者,福临是清王朝的名义建立者,而多尔衮是清王朝的实际建立者。

顺治帝在北京第二次登基以后,为了表彰多尔衮的功勋,册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济尔哈朗为辅政叔王。后来,1645年,顺治帝又册封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至此,顺治帝从法令上正式确定了多尔衮在清朝独尊和独揽大权的局面。

清军入关以后,多尔衮留守北京,坐镇后方,总览全局,把征战四方的主要任务交给了他的弟弟、此时年仅29岁的多铎。

而多铎也并没有让多尔衮失望,表现出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建立了众多的卓越功勋。如果说,多尔衮是清朝定鼎中原的最大功臣,那么,多铎就是清朝能够统一全国的最大功臣。多铎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先后打垮了大顺政权和南明弘光政权,沉重的打击了中原地区的主要势力,为后来的清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多铎的战功在客观上又极大的巩固了多尔衮的权势和地位。

1644年,多尔衮册封多铎为定国大将军,与明朝降将孔有德、耿仲明等人一起率军南下,向南京进军,攻打南明的弘光政权;多尔衮又册封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与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等人一起率军西征,向西安进军,追击大顺政权的李自成。

多铎南下不久,李自成率军打败了西征的阿济格,并渡过了黄河,严重威胁着刚刚入关的清王朝。于是,多尔衮迅速命令多铎掉转矛头,先去攻打李自成。不久,多铎将李自成打得节节败退,并在1645年年初一举占领了潼关和西安,李自成只能率领残余势力撤出西安。至此,多铎迅速将清朝的被动地位变成了主动地位,并将李自成彻底打垮。

占领西安以后,多尔衮命令阿济格继续西征,彻底平定李自成,又下令多铎继续南下,攻打南明。

不久,阿济格旗开得胜,俘杀了大顺军将领刘宗敏、宋献策等,彻底消灭了李自成在关中的所有势力。

平定关中以后,阿济格率军南下从湖广攻入南方,招降了明朝将领左梦庚、袁继咸等人,陆续占领了河南、湖广、江西、江南等地的63座城池。

李自成撤出西安以后,开始向湖北进军,打算水陆并进,向南京进军,东山再起。结果,大顺军在东进的路上,遭到了清军的堵截,只能向湖南进军。结果,李自成在到达湖北九宫山的时候,与当地人发生冲突,被一个名叫姜大眼的农民杀死。至此,大顺政权彻底灭亡,也标志着阿济格率领的西征军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多铎南下以后,横扫整个河南,河南的州县纷纷向清军投降,不久,多铎就平定了河南。接着,多铎进军南方,开始平定江浙地区。1645年,多铎攻占扬州,杀死了南明大将史可法,并对扬州的百姓进行了长达十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接着,多铎攻占南京,俘虏了弘光帝,至此,南明弘光政权宣告灭亡。

之后,多铎继续南下,横扫浙江,占领了杭州,打败了南明将领马士英,招降了潞王朱常淓和淮王朱常清。并且,多铎还下令对江阴和嘉定的百姓进行了大屠杀,史称“江阴屠城”和“嘉定三屠”。打那以后,多铎残暴的名声就在历史上出了名。至此,江浙地区被多铎彻底平定。

1646年,多尔衮册封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军西征,平定四川的张献忠。不久,豪格旗开得胜,消灭了陕西地区的所有盗匪和农民起义军,彻底平定了陕西。同年年底,豪格率军攻入四川,以鳌拜为先锋,对张献忠发起了猛攻。很快,豪格率军到达西充,与张献忠的主力决战,一举击溃了张献忠,并且,豪格亲自射杀了张献忠。接着,豪格以“秋风扫落叶”的形式,横扫四川。到1647年,清军已经基本上平定了四川。至此,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宣告失败。

随着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南明弘光政权、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的先后灭亡,清朝入关时中原地区最主要的三大势力全部灭亡,清朝统一全国的局面已经成为定局,只是时间问题。此时,清军已经横扫大半个天下,为清朝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清军迅速平定三大势力的时候,多尔衮虽然没有直接指挥清军作战,但是,多尔衮却在后方起到运筹帷幄、坐镇后方和总揽全局的作用,对清军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横扫天下做出了巨大的作用。

就在多铎、阿济格、豪格等人率军南下和西征的时候,多尔衮也实行了一系列巩固清朝统治的措施。

在政治上,多尔衮沿用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清朝政治制度;并且,继续任用明朝投降的大臣和将领;在中央机构中,仍然以六部为国家最重要的机构,尚书全部让满人担任;废除了清初的王贝勒亲理部事制度,引进议政王大臣会议、理藩院等机构;在地方上,多尔衮重用投降清朝的汉官,来担任地方官;1648年,多尔衮开始在六部实行满汉分任制度,由满人和汉人共同管理六部。

在吏治上,曾经掌管清初吏部的多尔衮十分看重吏治的重要性。因此,他对各级官员严格考核,并通过考核成绩对官员进行升降、革职、调任等等;选拔新人,重新开办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的官员。

在经济上,多尔衮根据明末动乱不止、民生凋零的情况,对百姓实行了发展经济、减轻农民的负担、安定民心等措施。

通过多尔衮对清朝实行的一系列制度,清朝在中原地区的根基逐渐稳固,也对清朝后来统一全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至此,刚刚入关后的清王朝的统治逐渐稳固了。

不过,多尔衮也实行了剃发令、圈地令、投充法、逃人法、禁关令和屠城令等弊端。剃发令指的是汉人男子必须剃发留辫的法令;圈地令指的是允许满人贵族强占中原地区土地的法令;投充法指的是允许八旗兵抢掠汉人奴隶的法令;逃人法指的是严禁八旗奴隶和八旗其他人员擅自逃离的法令;禁关令指的是严禁汉人进入关外的清朝“龙兴之地”的法令;屠城令指的是对不服从清朝统治的汉人进行屠城的法令。

以上这六个措施被后世称为清初的“六大弊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清朝贵族的统治和利益,却严重伤害了汉人的利益,这也是多尔衮人生的一大污点。

就在多尔衮通过实行一系列的措施,一步步巩固清朝在中原地区统治地位的同时,他的权力也在日益膨胀,严重威胁着顺治帝的统治和地位,甚至,他一度成为了凌驾于顺治帝之上的人物。

四.权倾朝野,身死名灭

多尔衮从步入权力的道路上,一共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对手,分别是皇太极、豪格、济尔哈朗、代善。除了皇太极以外,多尔衮打败了其他的三个,最终在1648年成为了凌驾于皇权之上的人物。

努尔哈赤去世以后,认命多尔衮为继承人。但是,此时的多尔衮并没有任何战功,更没有多少支持者;虽然多尔衮手握重兵,但是没有战功就手握重兵的情况,反而在后金国内遭到了巨大的鄙视。因此,年仅14岁的多尔衮败给了战功赫赫的四贝勒皇太极。

皇太极时期,多尔衮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猛,使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立下了赫赫战功,拥有了足够的威望和名气,成为了大清国十分显赫的人物。

纵观多尔衮的一生,唯一能够压制住多尔衮的人就是皇太极,而随着皇太极的去世,多尔衮终于失去了“天敌”,开始了权力的疯狂式发展。

1643年,皇太极去世。不久,年仅6岁的顺治帝福临即位,由于顺治帝年幼,因此,由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1644年,济尔哈朗以自己只是顺治帝堂叔为理由,决定主动避让多尔衮。于是,他让王公大臣遇到大事都要先禀告多尔衮,清朝所有的大事都要以多尔衮来领头。至此,清朝出现了多尔衮独揽大权、权倾朝野局面的萌芽和火花。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顺治帝正式册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从此,多尔衮的权势开始全面超越济尔哈朗,成为了清王朝的实际掌权人。至此,多尔衮成为了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也是大清王朝有实无名的皇帝。

1645年,顺治帝册封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进一步确定了多尔衮一人独尊、独掌大权的局面,并形成了与顺治帝并驾齐驱的局面。

顺治帝即位不久,清朝皇室贵族硕托、阿达礼等人就爆发了拥立多尔衮为皇帝的内乱。此时,多尔衮正忙于入主中原的事情,并没有打算谋朝篡位,而且,多尔衮的权势和地位还不稳固,如果他在此时称帝,必然会遭到其他势力的打击。因此,多尔衮迅速粉碎了硕托、阿达礼等人的阴谋,将硕托和阿达礼杀死了。不过,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多尔衮在清朝王公贵族中的威望和地位。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多尔衮开始将征战四方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弟弟多铎负责,自己则留在北京,坐镇后方,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至此,多尔衮在安定天下的同时,也在着手打击自己的政敌和对手。

首先,多尔衮要打击与他共同辅政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以此来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虽然,多尔衮此时已经是皇叔父摄政王,在清朝内部处于独尊的地位,而济尔哈朗只是信义辅政叔王,但是,济尔哈朗仍然拥有“辅政”的名号,拥有很大的权力和地位。

1647年,济尔哈朗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多尔衮以此为理由,罢免了济尔哈朗辅政的职务,沉重打击了济尔哈朗的权力和地位。

1648年,贝子屯齐、尚善、屯齐喀等人告发了济尔哈朗,说济尔哈朗在皇太极去世时企图拥立豪格,后来,清军入关时,济尔哈朗曾经下令两蓝旗越序立营前行。多尔衮以此为理由,将济尔哈朗关进监狱。不久,多尔衮从轻发落,将济尔哈朗降为多罗贝勒。至此,多尔衮完成了对济尔哈朗的打击。

其次,多尔衮要除掉的就是一直与他作对的豪格。多尔衮掌权以后,曾经作为皇位候选人的豪格逐渐开始生活在多尔衮阴影之下。1644年,豪格的部下何洛会告发了豪格,说豪格中伤多尔衮,于是,多尔衮以此为理由,免去了豪格的肃亲王爵位,使得豪格的势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顺治帝迁都北京以后,多尔衮才恢复了豪格的爵位。不过,多尔衮并不是真心想恢复豪格的爵位,而是想让豪格带兵征战,借助汉人的力量除掉豪格。

不过,豪格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大将。不久,豪格先后平定了山东、陕西、四川等地,并在得胜以后班师回朝,使得多尔衮的意图破灭了。

1648年,豪格刚刚得胜回朝,就被多尔衮下令以隐瞒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等罪名,将豪格关进监狱。不久,豪格就在监狱中去世,享年40岁。至此,多尔衮完成了对豪格的打击。

最后,多尔衮开始把矛头对准了德高望重的代善。从顺治帝即位开始,多尔衮就处处排斥代善。于是,代善以自己年事已高为理由,在家闲居。

不过,多尔衮也没有再为难代善,而是打算让代善在家安度晚年。根据我的分析,多尔衮没有进一步打击代善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代善德高望重,如果进一步打击代善,可能会损害自己的名声和地位;第二,代善确实年事已高,命不久矣,没有进一步打击他的必要。1648年,代善在北京礼亲王府内去世,享年66岁。

至此,多尔衮成功扳倒了济尔哈朗、豪格、代善,在清朝内部再也没有竞争的对手,彻底成为了清朝独尊的人物。

与此同时,多尔衮又通过两件事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

第一,1648年,多尔衮让顺治帝册封自己为皇父摄政王,以“皇父”的身份凌驾于皇权之上,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第二,1647年,多尔衮剥夺了济尔哈朗“辅政”的地位以后,册封多铎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将济尔哈朗的“辅政”地位转给了多铎。至此,多铎成为了清朝当时仅次于多尔衮的第二号人物,而多铎的权力和地位又在客观上加强和巩固了多尔衮的权力和地位。

至此,到1648年,多尔衮已经彻底控制了清朝所有的权力,并且,他的权力和地位都要凌驾于皇帝之上,也标志着多尔衮的权力达到了巅峰。至此,多尔衮与皇位的距离只有咫尺之遥。此时,多尔衮年仅36岁。

然而,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多尔衮却只甘心做一个皇父摄政王,而没有称帝的想法。关于多尔衮没有称帝的原因,史学界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可靠的答案。

不过,有一种说法是最“浪漫”的说法,也是现在流传最广的说法,那就是顺治帝生母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事情。清朝初年,大权都掌握在多尔衮的手里,孝庄太后迫于压力,只能下嫁给自己的小叔子多尔衮。随后,多尔衮为了维护与孝庄太后所谓的“爱情”,忠心辅佐顺治帝。

但是,这种说法也只是一个传说。孝庄太后到底有没有下嫁给多尔衮,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我个人觉得是孝庄太后确实下嫁给了多尔衮。原因其实很简单,我在前边讲述阿巴亥与代善关系亲密而被努尔哈赤遗弃的时候就已经说过,满人有一种习俗叫收继婚习俗,父亲去世以后,后母可以嫁给继子,哥哥去世以后,寡嫂可以嫁给小叔子。汉人和满人的习俗不同,汉人觉得这种事情是违背伦理的事情,而这个事情对于满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并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1649年,多尔衮的弟弟、清朝入关战功最卓著、大清王朝的第二号人物多铎去世,享年35岁。

1650年8月,多尔衮追尊他的生母阿巴亥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俗称“孝烈皇后”,并将阿巴亥的牌位放置在太庙中,为含冤去世的母亲平反昭雪。

1650年冬天,多尔衮由于自己生病导致心情不好,于是,他率领王公大臣前往古北口外打猎。结果,多尔衮却因为坠马而导致膝盖受伤。不久,多尔衮就因为伤势过重而去世。

1650年12月31日,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入主中原的最大功臣、雄才大略、权倾朝野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在喀喇城去世,享年39岁。

多尔衮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的势力仍然还在。并且,他的同母哥哥阿济格也还在。于是,多尔衮的同党坚决让顺治帝给予多尔衮崇高的葬礼和待遇,来保证他们在多尔衮去世后的利益和地位。

顺治帝迫于压力,只能对多尔衮集团进行妥协。不久,顺治帝正式下旨:追尊多尔衮的谥号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简称“义皇帝”;多尔衮配享太庙,他的庙号为成宗;将多尔衮按照帝王的规格来安葬;追尊多尔衮的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多尔衮的爵位由他的养子、多铎之子多尔博继承。

此时,一生历经两次皇位争夺并且都以失败而告终的多尔衮终于实现了他的“皇帝梦”。这也是顺治帝对于这个清王朝入主中原的最大功臣应有的奖励。

但是,好景不长。多尔衮的贴身侍卫苏克沙哈就向顺治帝递上了一封检举信。至此,拉开了清王朝对多尔衮清算的序幕。

没错,这个苏克沙哈就是后来与鳌拜争权而被鳌拜整死的那位。他原本只是一个并不起眼的正白旗将领,却凭借检举多尔衮,而受到了顺治帝的重用,成为了顺治帝眼里的红人。从他帮助顺治帝清算了多尔衮以后,他的地位和权力就开始迅速飙升。最终,他在顺治帝去世时,被顺治帝确立为“四大辅政”的第二位,仅次于军功卓著、德高望重的索尼,甚至还排在战功赫赫的鳌拜前面,一起去辅佐年幼的康熙帝。

不过,清朝的朝野上下都知道苏克沙哈就是一个依靠出卖主子上位、卖主求荣的小人,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支持他。因此,他虽然在名位排在鳌拜前面,但是,鳌拜仍然能够轻易杀掉他。

苏克沙哈的信上写出了多尔衮生前很多图谋不轨、阴谋篡位的事情,比如,他曾经私制了龙袍和皇冠;他的家中收藏了皇帝专用的珠宝;他生前曾经召集党羽,打算阴谋篡位;他生前曾经将自己的亲兵两白旗移驻到永平,用来为称帝做准备。

顺治帝看到这份检举信,十分震惊。于是,他迅速召集大臣,商量如何处置多尔衮。并且,以济尔哈朗为首的大臣也开始上奏折,请求顺治帝严惩多尔衮。此外,一些对多尔衮不满的大臣也开始向顺治帝上奏折,检举揭发多尔衮的罪行。

与此同时,一个事件的到来,更加将多尔衮推向深渊。原来,多尔衮、多铎去世以后,阿济格认为,此时的清王朝已经形成了以他独尊的地位,因此,他打算阴谋夺权,企图摄政。但是,顺治帝却对他进行了强烈的打击。于是,顺治帝召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商量阿济格的罪行,并将阿济格软禁起来。后来,顺治帝下旨,剥夺了阿济格的亲王爵位,改封为贝子。

但是,阿济格并没有因此而收敛,反而更加嚣张,竟然在软禁他的房里私藏大刀,还想要挖通地道,打算逃出去,甚至还扬言要放火烧了房子。于是,1651年年底,顺治帝下旨将阿济格和他的儿子劳亲一起赐死。至此,阿济格成为了清朝历史上第一位被公开赐死的亲王。

阿济格是多尔衮的同母哥哥,也是多尔衮集团的重要成员。因此,阿济格的行为更是对多尔衮集团有着致命的打击,使人们更加相信多尔衮在生前确实有着阴谋篡位的举动。

不久,顺治帝正式下诏:剥夺多尔衮的谥号,也就是“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剥夺多尔衮的庙号,也就是“成宗”;剥夺多尔衮的爵位,也就是“睿亲王”;将多尔衮进行抄家,所有的财产全部入归国库;将多尔衮从宗室中逐出,也就是不承认多尔衮是清朝皇室的成员;对多尔衮进行掘墓,并且还开棺鞭尸;撤销多尔衮生母阿巴亥“孝烈高皇后”的谥号;撤销多尔衮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义皇后”的谥号;断绝多尔衮的所有香火,将多尔衮的养子多尔博重新归宗于多铎的后代;不准任何人去给多尔衮祭祀扫墓;将多尔衮的弟弟、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二号功臣”多铎的爵位降为信郡王,此时,多铎已经去世,所以,多铎的继承人多尼的爵位就变成了信郡王;将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赐死,虽然,赐死阿济格一方面是因为阿济格确实有罪,不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打击多尔衮,至此,阿济格成为了清王朝第一位被赐死的亲王;打击多尔衮集团,严惩多尔衮集团的每一个成员。

至此,清王朝最大的功臣、生前十分显赫的多尔衮在去世后却遭到了如此的清算和对待,不能不说这是一件十分让人寒心的事情。不过,换个角度想想,这也是历朝历代的所有功臣和权臣最普遍的待遇。

一直到127年以后,也就是1778年,乾隆帝才下诏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并评价多尔衮“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不久,乾隆帝下诏全面恢复多尔衮的所有名誉和身份。比如,恢复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由多尔衮的养子多尔博的五世孙淳颖继承爵位,并且世袭罔替,仍然是清王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另外,乾隆帝还下令恢复了多铎的豫亲王爵位,却没有恢复阿巴亥的谥号。

至此,多尔衮的故事才彻底告终。

清朝成宗义皇帝爱新觉罗·多尔衮的传奇人生
雍正继位明正言顺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