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张飞:一位黄河抢险队队长的朋友圈
中国青年网开封10月23日电(记者 安俐)“再见,‘柳坚强’”。
站在位于河南开封的黑岗口黄河观景台上凭栏远望,面前的黄河宽阔安澜。距离观景台一公里处的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堤坝上,抢险队员们正在紧张地作业。
“柳坚强”是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堤坝旁的一棵柳树。原先在坝上眺望滚滚黄河的六棵柳树中,只剩下这一棵“独苗”没有被河水淹没,顽强屹立,所以闲暇时,堤坝上的抢险队员们就给它起名“柳坚强”。但后来,水位接连升高,唯一存活的这棵“柳坚强”也没能挺住,最终在10月17日这一天,被水淹没了树冠。
10月17日张飞拍摄的尚未被淹没的“柳坚强”。张飞供图
这句对“柳坚强”的告别,来自开封黄河河务局抢险队队长张飞的朋友圈。
“守住大堤就是守住了整座开封城!”
“雨情,汛情,险情,情何以堪。加班,加点,加紧,刻不容缓。”——来自张飞9月24日的朋友圈。
表面平静的黄河,实则暗藏汹涌。黄河自古就有“铁头铜尾豆腐腰”之说,河南开封恰恰处于“豆腐腰”,河势“宽浅散乱,游荡多变”,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都发生在这里。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所处的是黄河最险要的一段,汇集了黄河所有“疑难杂症”。这一段河道最窄处仅有200米,今年秋汛,黄河中下游干支流水位升高、流速加快,每天5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流量都要从这窄窄的200米处经过,极易发生险情。
9月24日以来,张飞和黄河抢险突击队的队员们就没回过家。在张飞的印象中,今年秋汛格外“凶猛”:9天之内黄河发生了3次编号洪水,导致骨干水库水位不断被推高,下游河段面临长时间、高水位、大流量行洪考验。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副局长袁东良说:“今年黄河下游秋汛洪水场次之多、过程之长、量级之大,历史罕见。潼关水文站出现了1979年以来最大洪水,花园口水文站出现了1996年以来最大洪水。黄河支流渭河、伊洛河、沁河、汾河都发生了有实测资料以来同期最大洪水。”
“河势险恶,工程防洪压力大,我们24小时值守,一直在对工程进行除险加固。”张飞说。堤坝上,挖掘机在地面上挖出了一个长方形的坑,两名抢险队员奋力铺展着厚重的铅丝笼,将铅丝笼放在坑的上面。随后,挖掘机将坝头的备防石料放入有铅丝笼铺垫的坑里,四名抢险队员上前共同完成铅丝笼的绑扎工作。
开封河务局党员抢险突击队的队员们正在绑扎铅丝笼。张飞供图
准备工作完成,挖掘机的前轮精准地停在大坝边缘,铲槽前倾,“哗啦”一声,一个六七吨重的铅丝笼被倾倒入打着漩涡的河水中。
堤坝就是张飞的战场。险情发生,张飞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河势。“河势不同,我们用的抢险方法就不同。就像战斗时要先观察敌人,敌人是怎么排兵布阵的?敌军的主力方向是哪?我方哪个区域防守最薄弱?观察河势后才能制定方案。我们投抛铅丝笼是为了压护水下根石坡面,防止因石层断裂。对于没有石头的地方,我们一般投放柳石枕或者沙袋进行抢护。”张飞说。
金属材质的铅丝笼很锋利,队员们一不留神就会被刮伤。“一天的工作下来,我们好几个队员的胳膊上、手上都是被铅丝笼划出的印子。前一段时间刮风下雨,大家在雨里抢险,我们好几个队员都感冒了。但是抢险一旦开始就不能停下来,大家都在日夜不停地坚守。”张飞说。
就在采访前的几分钟,张飞还在忙碌着与河南省局领导通电话沟通抢险方案,汇报抢险进度。“这次洪水对我们是一个考验,守住大堤就是守住了整座开封城!”
不悔的是三代人的坚守,不变的是对黄河的深情
张飞出身于“治黄”世家,家里的姥爷、大舅、母亲都是在黄河大堤上工作的,张飞已经是家里的第三代“治黄人”了。
黑岗口黄河观景台旁边,有一座小亭子,掩映在青翠的柳树中,别有一番韵味。张飞告诉记者:“那个亭子是1986年我舅舅参与修建的,旁边的观景台是我2020年参与修建的。最早,我姥爷就是在离观景台一公里以外的堤坝上抢险,后来舅舅‘接棒’。1982年,河南开封黑岗口发生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大洪水,我的舅舅作为抢险队队长在堤坝上主持抢险。如今,‘接力棒’传到了我的手上。”
张飞(右一)和舅舅。张飞供图
2004年,张飞从部队退伍返回家乡,最初的工作地点是机关单位的办公室。“2011年,柳园口下延控导工程出现了一次比较大的险情,单位召集人员去抢险,我主动报了名。当时我想,我一定要去一线看看。”
回想起第一次参与黄河抢险的景象,张飞依然感到激情澎湃。“当时的氛围特别感染我,两百多个人在坝上一起抢险。堤坝上风大,路也不好走,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同志一手抱着树保持平衡,一手还在运送物料。不管是老职工还是年轻职工,大家都在拼命抢险,那一瞬间我特别感动,我心想,这才是我想要的工作氛围,守住大坝,就是守住了家,守住了老百姓的安全!”
青年的热血触及到了黄河的体温。张飞辞掉工作了五年的“铁饭碗”,转身前往一线。
“我当时先斩后奏,先辞掉了机关工作,再通知的家里人。当时全家人都反对,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安安稳稳地在自己身边,办公室的工作,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何必要去吃苦呢?家里还因为这件事开了个家庭会议。”张飞笑道,“不过我最终还是说服了家里人,我对母亲说,我就想沿着您和姥爷、舅舅走过的地方,走一走转一转,在你们坚守过的地方,守着黄河。”
张飞最喜欢的一句话是黄健翔的那句经典台词:“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张飞看来,这句话说的就是黄河儿女。
在张飞的朋友圈里,总有一群穿着“平安蓝”和“安全橙”的人,他们昼夜不停歇,冲锋在前,成功化解了一次又一次险情。张飞带领的党员突击队中,二十多个抢险队员全都是“黄二代”“黄三代”,他们接过父辈、祖辈手中的接力棒,守护着这条奔腾不息的河。
张飞(左一)和队员们在黑岗口险工。张飞本人供图
“队员们工作中出现疏忽的时候,我总会告诉他们,我们身上,背负着的是父母的荣光,父母都是吃了大苦走出来的。那个年代,抢险全是靠人工,加固河堤用的石头全靠肩挑手扛,哪有什么设备呢?我们拼命干图的是什么?图的就是不辱没父辈的名声,争取做一个比父辈更出色的治黄人!”张飞说。
“感恩,黄河给予我一切”
点开张飞的微信朋友圈,仿佛在观看一部关于黄河的纪录片。几乎每隔两天,他就会在朋友圈里发布一条关于黄河的小视频。在他的镜头下,雨中的黄河宁静苍茫,大雪中的黄河岸边干净空灵,夕阳下的黄河金光璀璨,晴空烈日下的黄河大气磅礴。“我最喜欢看夕阳下的黄河。有时在岸边埋头干了一下午,再一抬头已经是落日时分了。那时候看夕阳是最放松,最舒服的。”张飞说。
张飞拍摄的夕阳下的黄河。张飞供图
最近几年,张飞开始用无人机航拍记录抢险和施工的过程。“每隔一段时间我就把视频拿出来看看,总结经验。”
有险情的时候,“张飞们”是黄河的修防工,没有险情的时候,“张飞们”是施工队。去年三月,黑岗口生态修复绿化观景工程项目启动,张飞率领团队仅用了26天的时间就修完了10公里的生态廊道。他用无人机拍摄的视频,记录了黄河生态廊道示范段的“华丽蜕变”。“原来这里一片荒凉破败,现在有了慢行道,有了草坪,在这里看‘落日悬河’,多漂亮!”
张飞用航拍无人机拍摄的黄河生态廊道修建情况。张飞供图
从一个白皙青年,到如今皮肤黝黑的粗犷汉子,黄河岸边的风吹日晒在张飞的脸上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如今,张飞希望自己的儿女有朝一日也能接过延续了三代的“接力棒”,在黄河岸边“野蛮生长”。他说:“我儿子写了篇作文,我看了很欣慰。他写道,‘我想过,当我成为了一名守黄人后,我会将我的青春、我的精力全部奉献给黄河,将黄河治理好发展好,让它成为一条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坚信总有一天,我的心愿会成为一棵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 。我当时就想,儿子长大了!只有在风雨里经大事,见世面,才算得上是黄河儿女。”
黄河,是自青藏高原奔腾而来的苍劲力量,也是手中掬起的那一捧乡愁。黄河,是每个人心里的那条母亲河。“我从小吃着黄河水长大,永远不会离开黄河,就像孩子永远不会背叛自己的母亲一样。”张飞说,“有时候站在堤坝上看着奔腾不息的黄河,我在想,在自然面前人是那么渺小,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征服黄河,我最大的愿望,我工作的目标,就是努力让人水和谐、生生不息。”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