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战略家鲁肃,远见和胆略才是鲁肃的一生关键词
在赤壁大战之后鲁肃作为功臣自然也是得到了孙权的厚待,所以孙权干脆是大张旗鼓的去迎接他,甚至还亲自扶鲁肃下马。随后孙权也是询问鲁肃,这样对他能否彰显其荣耀。谁知道鲁肃却说并没有。而这种当面拆台的行为也是一度让人感到尴尬,四周的将领也是各个愕然。而等到正式入座的时候鲁肃才说,等到威德遍及四海,坐拥九州实现了帝王大业的时候,再用小轿子来迎接我,才能够显示我的荣耀。这时候众人才是恍然大悟,并且明白了鲁肃的深意。
实际上鲁肃正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在他心里只有这孙家的大业,如何成就帝王才是鲁肃一生追求的理想。在鲁肃病逝之后,孙权登基迁都时也是不忘鲁肃的辅佐。尤其是鲁肃还被孙权比作是东汉时期的将领邓禹。但是众人都认为这评价不高,而孙权所回答的却是在汉光武帝还没有帝王之志的时候是邓禹的劝说,才成就了之后的汉光武帝。而鲁肃也就是在这一点上如同邓禹,可见孙权严重的鲁肃是自己帝王之业的基石。
鲁肃一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造王者,并且继承了周瑜的意志,如果说周瑜是因为自己和孙策的情谊,那么鲁肃则是真正为了理想。其实鲁肃一度离开东吴,在孙策去世前夕鲁肃得到了自己的朋友刘晔的来信,劝说他离开江东去投奔郑宝。而且鲁肃也是照做,要不是因为周瑜提前就将鲁肃的母亲接走了,或许江东无鲁肃。
《三国志》之中记载“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周瑜为了能够说服鲁肃留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还将神话传说引用其中,说当初秦始皇时期预示东南方向有天子之气,而这意思不言而喻,就是说孙家就是取代刘氏的帝王之人。也正是周瑜所透露的造王之心,才使得鲁肃动了真情,于是决定留下。
那么鲁肃又是怎么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呢?
鲁肃在一开始就游说孙权创造帝王之业,《三国志》记载“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在鲁肃看来是希望孙权缔造汉高祖一样的伟业的,但是孙权当时野心不足,所以并没有认可鲁肃所言。
但是鲁肃并没有放弃,就在曹操南下之时鲁肃抓住了机会。《三国志》记载“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刘表一死鲁肃就劝说孙权夺取荆州,但此时的曹操捷足先登拿下了荆州,而鲁肃并没有按部就班的去让计划流产,很快鲁肃就调整了战略,寻找刘备劝说刘备联合一起抗击曹操。
随后曹操的劝降又一次推波助澜,所有人都在劝说孙权投降,只有鲁肃悄悄拉孙权到一边苦心劝谏。“将军迎操,欲安所归?”这八个字更是让孙权如雷贯耳,孙权也奠定了抗曹决心。所以说三国之奠定并非单纯来自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在此之前还有着鲁肃。
同时鲁肃不但是一个极有远见的战略家,更是一个合格的将领,而这也是后人所不了解的形象。鲁肃在《三国演义》之中所体现的作用不大,更是成为了软弱的代表,一直为了达到联合刘备目的,采取以退为守的办法。但实际上鲁肃不但是一个儒将,还是一个骁勇异常的人物。《吴书》之中记载“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鲁肃拒敌直接是一箭射穿了盾牌,当时还是人少的情况下,鲁肃还是能够依靠勇气退敌。
同时后人所听闻的单刀赴会的典故并不只是指关羽,而是还有鲁肃。鲁肃要向刘备要一个公道,为了彰显公平所以鲁肃只是带着几个随从就前去赴会,并且只是带着单刀。可想而知在胆略上鲁肃并不输给任何人,故而说很多学者都会将鲁肃认为是最有战略远光的政治家。只可惜这样一个人物却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的深谋远虑奠定了东吴基础,在东吴生死存亡的时候保住了江东,而也有人认为正是鲁肃,才使得天下三分,百姓难以得到和平,那么到底是对是错,相信人心中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