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之明朝朱元璋:顶级权谋大师,自私权力野兽
很多人谈起历史时总会一脸自豪地夸耀:“我中华上下五千年如何如何…”他们对于汉唐雄风了如指掌,提起秦皇汉武滔滔不绝。
但如果你问他:“宋之后的情况怎样?”他多半就哑火了。因为宋之后有元和清,虽然现在的蒙族人和满族人都是中华民族一份子,但在当时,蒙古和后金就是标准的异族入侵,这一点无可辩驳。
民族自尊心稍强一些的人,此时多半会愤愤不平地喊一句:“元清怎么了?我们还有朱元璋呢!”
虽然我一向反感用民族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但在那个中华民族自信心极度低落的时刻,是朱元璋横空出世,让中国重新变得伟大。
今天,我们聊聊朱元璋。由于朱元璋的一生过于恢弘,远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写完的。所以我略过他早期起家和争霸天下的相关事迹,只讲朱元璋建国之后,对于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不征之国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编纂《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和日本等十五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
后世有读者说,这十五个国家把大明周边的大多数邻国囊括在内,使得大明被束缚住手脚,白白错失了开疆拓土的大好时机,都怪朱元璋保守。
其实,这种说法是错怪了朱元璋,因为这十五个国家里并没有蒙元。朱元璋的意思是告诫后世子孙: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目前能够对大明构成威胁的只有蒙元,千万不要盲目树敌。
如果后世子孙真能把蒙元打得亡国灭种,那么在消灭了这一大边患之后,再考虑继续开疆拓土的问题也不迟。太祖皇帝定的法,后世子孙因时制宜进行变革,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这就用不着朱元璋瞎操心了。
如果朱元璋的后世子孙认为:蒙元已不存在或不足为惧,只有打朝鲜和日本才符合大明的利益,难道后世子孙们就会被老祖宗朱元璋的一番话束缚住手脚吗?那也太高看政客的节操了。
综上,十五个不征之国的设立是非常正确的,必须集中精力应对主要敌人,然后用一个类似于“永不侵犯条约”的玩意儿安抚邻国,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办好头等大事,朱元璋这事办得很高明。
经略云贵
在中国传统历史中,西南地区只有四川戏份较多,云南和贵州在大多数时候都属于蛮夷之地。
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缓慢,云贵的各民族成分又很复杂,致使经略云贵成本太高,但在朱元璋时代,这一切有所改观。
在元朝的时候,统治者也有意经略云贵,并为此设立了土司制,土司就相当于土皇帝,名义上服从中央,实际上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
朱元璋知道云贵和中原在组织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他看不惯这种行为,于是他开始想方设法地限制土司,并利用宣慰司和宣抚司进行制衡。
除此之外,云贵地区开始频繁出现新设立的卫所和大规模的军屯。这一举措虽然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走了一些弯路,但总体来说:经略云贵从朱元璋开始,使得今天的云南和贵州没有变成第二个和第三个越南,朱元璋功不可没。
但必须承认:朱元璋玩的卫所军屯这一套,其实在元朝时就已经出现了,这为朱元璋经略云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朱元璋有功,却也必须感谢元朝的前期投资。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修建了大量驿道通往云贵,极大解决了交通问题,并将情如亲子的沐英派驻当地,沐家更是“世镇云南”,使得云贵在明朝时得以与中原相连,从此之后真正成为了一家人。
南北榜案
在明洪武三十年,也就是朱元璋去世前一年,发生了著名的“南北榜案”。
有人说,“南北榜案”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北方考生学识不高还喜欢耍无赖,所以朱元璋被迫大开杀戒,目的是团结北方;
也有人说,“南北榜案”是南方官僚集团联合起来排挤北方人,同时让朱元璋看看自己的力量,朱元璋不受威胁,于是大开杀戒;
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都对,但都片面,结合起来才算完整。
北方多战乱,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战火频仍,致使北方考生的文化功底不如南方考生,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不是地域歧视,没必要过多解读。
但回望中国历史,从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开始,南北矛盾就已经是极大的问题了,当时的南方士族重要人物周玘甚至在临终前对儿子说:“我就是被那些北方佬给逼死的,你如果不能给我报仇,就不是我儿子!”
将卒,谓子勰曰:“杀我者诸伧子,能复之,乃吾子也。”吴人谓中州人曰“伧”,故云耳。——《晋书》·卷五十八·列传第二十八
很多人都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也在客观上说明了一个事实:在南北相互歧视的传统背景下,南北分开过日子并不是什么偶然事件。
从东汉末年到南宋末年,几乎是一半分裂一半统一。而到了明清,这种局面基本看不到了。明末虽然有短暂的分裂,但满清很快就统一天下,中国的版图持续扩大。
这不是朱元璋一个人的功劳,但这种整合南北的举动,很明显是从朱元璋时代开始的。应该怎样令中国重新习惯统一?这事儿秦始皇最有经验,朱元璋也一直在学习秦始皇的一些作为。
除了恢复习俗,朱元璋还统一法律和行政职能,当北方由于战乱,导致全面落后于南方的时候,朱元璋开始从政策上倾斜北方,并从南方抽血,为北方恢复活力。
朱元璋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知道他是由南向北统一的天下,他的基本盘就在南方,首都南京更是江南重镇,这事要是干得不好,无异于自掘坟墓。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把朱元璋说得太伟大,他重北轻南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要拉拢北方官僚制衡南方官僚,动机并不纯粹,但客观事实是:朱元璋的做法,极大地缓和了当时的南北矛盾。
我只挑了比较著名的“南北榜案”,用以讲述朱元璋的南北策略,除此之外还有“苏松重赋”,囿于篇幅就不一一展开了。
滥杀无辜
上面三段讲了朱元璋的亮点,下面再讲两段朱元璋的黑点,最著名的莫过于朱元璋滥杀无辜之事,因为朱元璋前后四次兴起大狱,制造了大量血案和惨案,史称“洪武四大案”。
其实在说起朱元璋滥杀无辜这件事的时候,也不能完全认定为黑点,因为这事要分两部分看:一部分是太子朱标在世之时,一部分是太子朱标去世之后。
太子朱标在世之时,朱元璋杀戮的主要原因是元朝官场过于腐败,朱元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整顿官场,顺便树立皇权的威严,达成集权之事。
比如说“空印案”,很明显是官僚集团联合起来忽悠朱元璋;比如说“胡惟庸案”,是朱元璋认为宰相会成为制衡皇权的重要因素,所以干掉胡惟庸之后废除这一制度;比如说“郭桓案”,朱元璋的主要目的还是分化瓦解官僚集团,并着重打击江浙地区的士大夫。
在这一阶段,朱元璋把主要的杀戮目标锁定为官僚集团,就连“开国六公”之一的李善长都没能幸免于难,但“开国六公”之中的徐达、李文忠和邓愈都是善终,应该说此时的朱元璋还算理性,并没有大肆屠杀功臣的打算。
可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一切都变了。
朱标出生于公元1355年,大明建国的时候是公元1368年,那时朱标已经十三岁了,并被封为皇太子,地位稳如泰山。
按说,朱标是朱元璋亲自培养的,从朱标成为太子时开始计算,也培养了二十多年,是一个非常称职的接班人,完全可以令朱元璋免去后顾之忧。
可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就面临一个新问题:新接班人接受自己培养的时间较短,他真能接过这副重担吗?
在怀疑与猜忌中,朱元璋始终找不到答案。最终,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快刀斩乱麻的决定:既然找不到答案那就不找了,我用最简单的粗暴的办法来做事!
在这种背景下,“蓝玉案”爆发了。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朱标的岳父,所以蓝玉就是太子妃常氏的舅舅,可以算朱标的死党。但问题是:太孙朱允炆并不是常氏的亲骨肉,只是嫡母,朱允炆的生母姓吕。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以“蓝玉案”作为快刀斩乱麻的开端,就是因为蓝玉的身份敏感:他是太子朱标的死党,却不是太孙朱允炆的死党。
蓝玉功勋卓著,如果留给朱标用,那必然是君臣相得益彰,可如果留给朱允炆用,难免会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不杀他杀谁?
因为类似的原因,曾被封为“太子太师”的傅友德和“开国六公”中的冯胜都被杀了。
在洪武四大案中,“空印案”、“胡惟庸案”和“郭桓案”都发生在太子朱标生前,我能很肯定地说:朱元璋在办这三件大案的时候一直很理性,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他坚定地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事。
可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发生的“蓝玉案”,以及后来的傅友德和冯胜之死事件发生时,朱元璋已经迷失了,他虽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他并不知道自己这个做法到底对不对,因为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天下为私
或许有人会不理解这一小节的标题:“封建帝王不都希望‘天下为私’,不都希望自己建立的天下能从一世传至万世吗?”
这话倒是没错,但朱元璋的“天下为私”却格外过分,甚至有些突破下限。
很多人不喜欢朱元璋,说他根本就不是个人,完全是一只纯粹的“权力野兽”。但无论怎么贬低朱元璋,都必须承认一点:朱元璋对家人足够好,尤其是对儿子足够好。
建国之后,朱元璋立刻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这虽然有大明初立敌人众多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还在于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子嗣能够永享富贵。
能力强的在边疆为国戍边,能力弱的在地方牧守黎民,这给人的感觉就是地主老财往各地派监工。
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曾问过朱允炆:“等你继位之后,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叔叔们呢?”朱允炆的叔叔们就是朱元璋的儿子们,估计朱元璋也担心朱允炆大开杀戒。
朱允炆的回答很乖巧:“我会好好跟叔叔们交流,只要他们愿意听话,我绝不为难他们。如果藩王成为了朝廷的阻碍,我会用一种较为平和的方式来削藩。”
朱元璋听到这番话的感觉是什么?我们无法得知,但从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并不放心朱允炆。
如果朱元璋认为朱允炆可以信赖,他完全有能力再帮朱允炆一把,像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这样的实权派,朱元璋完全可以率先出手,削弱他们的实力,使得他们没有机会成为朱允炆的威胁,可朱元璋并没有这样做。
朱元璋是什么人?只要他认为该杀的人,那几十几百是杀,几千几万也是杀,他什么时候心软过?
可在对待子嗣的问题上,朱元璋的心肠却格外柔软。
朱允炆为什么会被朱棣打得退位?自然有朱允炆瞎折腾的主观原因,但边疆藩王强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局面是谁造成的?朱元璋。
朱元璋虽然没有正儿八经地当过农民,但他的这一做法,充分证明了他狭隘的小农思想:不管谁继位,都是我朱元璋的嫡系子嗣,反正肉烂在锅里就行。至于朱允炆的命运问题,我也管不了那么多啦!
朱元璋对待子嗣的软心肠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事例,从秦至清,只有明朝宗室的待遇最好,而且好得有些离谱。
明朝藩王穷奢极欲,不事生产,这里面虽然有朱棣圈养宗室的原因在内,但朱棣其实也是跟着朱元璋的步子走。
与明朝藩王相比,明朝大臣的俸禄却非常低。看过我明末系列的读者们,应该非常清楚明末那种官僚集团制衡皇权的乱象有多可怕,可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
如果明朝藩王能够争点气,如果明朝武勋能够争点气,朝堂也不至于被一帮官僚把持。明亡于财政危机,这里面固然有官僚集团敛财的原因,但圈养宗室同样是一笔天文数字。这个锅,恐怕得由朱元璋和朱棣两父子好好背着。
很多人都说,蒙古人占据中原,是把中原当成一个大牧场。在我看来,把中原当成牧场和农场的人不是蒙古人,而是朱元璋。
只要这个牧场或农场能养活他朱家子孙就可以了,百姓世代给朱家打工,百官也只是地位高点的打工仔。
现在网上流行一个段子,说朱元璋是“开局一个碗”,起点比刘邦和石勒还低,最终却能够统一中国,实在是非常了不起。
我认同这个观点,朱元璋能够建国立业,说明他有非常出色的个人素质。但我同样要强调一点:在各代开国帝王中,朱元璋是最没有理想、私欲最旺盛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