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 吴晗写好《朱元璋传》拿去给毛主席看 主席:你错写了一个人

小能 0 2024-05-08

“我看你错写了一个人啊!”

1948年的一天,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带着自己的一本著作来到了石家庄解放区。他的这本著作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传》,而此番他来到石家庄,便是要将这本书的成稿交给毛泽东主席来品读一番。

众所周知,毛主席对我国古代的历史以及文学都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和评价。因此,吴晗特意在完稿之后将作品交给毛主席翻看。

果然,几天后毛主席看完了吴晗的作品,主动联系了他。两人在毛主席的办公室里谈论起了《朱元璋传》。

毛主席表示吴晗写的这部书既详尽又生动,只是少写了一个人。吴晗听了主席的话立刻站起身来表示:“不知道润之先生有何赐教啊?”

“这个人是典型的职业革命家,他一身正气,非常了不起。你要是把他写错了,那这本书就少了几分韵味啊!”毛主席点燃了一根香烟,若有所思地朝着吴晗回答道。

那么,毛主席嘴里这位“职业革命家”到底是什么人呢?吴晗的《朱元璋传》又为何会将其漏掉呢?

这一切还要从吴晗下定决心写《朱元璋传》的时候开始讲起。

一 抗战中的“史诗巨著”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进入了“全面反攻阶段”,但中国战场上的种种形势还是让人无法乐观起来。

一方面日军继续在我国的内陆地区攻城掠地,无数百姓惨遭日寇屠杀。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当局对于战况的错误判断,导致我国的“抗战事业”愈发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调动我国全民抗战的热情”变成了全国上下,尤其是文化界人士最为关心的话题。

作为明代历史研究领域的“大家”,吴晗想出了自己的办法:为明太祖朱元璋写一部传记作品。

之所以要把写作的目标对准明太祖朱元璋,是因为他也曾经带领着中原地区的人民推翻了蒙古入侵者的统治。从历史背景上来说,朱元璋所处的时代与吴晗所处的时代多多少少有一些相似之处。

而近代以来,包括孙中山在内的许多革命领袖也一再地鼓吹明太祖朱元璋和他所立下的历史功绩。这一方面有利于唤醒当时中原地区人民的“抵抗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低谷中的革命事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于是,从1943年开始,吴晗便着手开始写作朱元璋的传记。作为一个学术背景十分深厚的人,吴晗一直将《朱元璋传》作为一本学术性的著作来写。

一年之后,吴晗的第一稿作品成功问世。他给自己的这部作品取了一个颇有“文化气息”的名字:由僧钵到皇权。

但这样的表达方式放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不够通俗易懂,顶多就是文化界的各位学者互相传阅。要想真正达到“宣传民族觉醒”的效果显然还是不够的。

正好在这个时候吴晗又收到了自己的两位好朋友发来的征稿邀请。这两位朋友也是直言不讳地说道:“我们听说吴老是明史大家,所以希望你可以写一部朱元璋的传记来给我们的书籍增色。”

此时的吴晗正好想要改写之前的那部作品。他一听到朋友们的要求便立刻“顺水推舟”般地答应了下来。

二 再次“著书” 惊动主席

从1946年开始吴晗便在自己的家里潜心写作。后来对于自己再次写作的这件事情,吴晗是这么说的:“我对于自己的前两本书简直就是痛恨,因为她们的质量实在是太坏了。”

在这一次创作的过程中,吴晗对于朱元璋的态度显然有了不少变化。别去,他把之前的标题“流浪汉”改成了“小流氓”,把其他的标题纷纷写成“诛杀功臣”、“搞特务统治”……很明显这是吴晗借着写朱元璋的由头在暗讽蒋介石。

1948年,吴晗带着自己的新作品来到了石家庄解放区。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与文学大家,毛主席对吴晗的著作早有耳闻。他特意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将吴晗的新作从头到尾,细细地看了一遍。

几天之后,主席将吴晗重新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吴晗刚刚坐下,主席便开门见山地对他说:“你错写了一个人啊,彭莹玉可是一个典型的农民起义领袖,你现在要写朱元璋,怎么把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给写错了呢?”

“润之先生认为我应该怎么去写才比较好呢?”吴晗推了推眼镜不可思议地说道。

毛主席笑了笑,回答吴晗说:“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封信,你打开信件就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意思了。”说罢,毛主席从桌子上拿起一个信封递到了吴晗的手里。

吴晗回家拆开信封,只见主席在里面用十分恭敬、委婉的语气说道:

辰伯先生

两次晤谈,甚快。大著阅毕,兹奉还。此书用力甚勤,掘发甚广,给我启发不少,深为感谢。有些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业已面告,此外尚有一点,即在方法问题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谨致革命的敬礼

毛泽东

十一月二十四日

吴晗看了毛主席的这封信更感觉一头雾水了,自己到底哪里写错了呢?他的作品怎么就不符合唯物史观了呢?仔细思索了一番,吴晗决定还是再回去好好地翻一翻史料跟文献,没准自己真的漏掉了什么呢?

三 真假彭莹玉

彭莹玉其人是元末农民起义中的佼佼者。由于他早年间跟朱元璋一样当过和尚,所以当时在江湖上他也得到了一个“彭和尚”的外号。

在彭莹玉短暂的革命生涯当中,他从自己的老家江西袁州举兵反对元朝的统治。随后,更是亲手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农民起义军将领,。虽然他在麻城等地遭遇了好几次失败,但最后彭莹玉都在一片困难之中“东山再起”。无论元朝的官军如何对他进行打压,他的军队都会拼死抵抗,令敌人付出惨重的代价。同时期的其他那农民军将领都对他十分敬佩。

在吴晗所写就的《朱元璋传》当中他称赞彭莹玉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家。在吴晗看来,彭莹玉参加农民军起义完全不是为了做官,只是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在他的阵营里先后有很多人称王称帝,但是彭莹玉始终没有这么做,这便足以说明他“居功不自傲”的特点。

吴晗在最后交代道:“彭祖师的名字足以让每个元朝官员都吓破胆了。但是革命成功之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新朝廷的高官厚禄 一溜烟地消失了,从此到人民中间去了。”

吴晗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他的心里也有一个“革命成功之后功成身退”的梦想。如果哪一天革命取得了完全成功,自己坐在北平的书斋里安安心心地读书、写书,这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但毛主席的火眼金睛一下子便看到了吴晗在这本书里犯下的错误:彭莹玉确实是一位优秀的农民革命家,但他最后的结局是被元朝的官员杀害了,而不是像吴晗所说的那样“全身而退”。

不久之后,吴晗回到自己的书房里专心致志地寻找相关史料,最终,他确认了彭莹玉的结局。此时已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了,吴晗高兴地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便是《我克服了“超阶级”观点》。

在这篇文章里吴晗激动地写道:“毛主席特别指出彭和尚这一条,给了我极其深刻的阶级教育。从此,我思想中的毒瘤被挖了出来,建立了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但吴晗所不知道的是,毛主席对于他的评价并不仅仅局限于“彭和尚的结局错误”这个具体的事件。吴晗自己的心里也有一种功成身退的思想,于是,他在没有找到可靠资料的前提下将彭和尚的结局写成了自己想象当中的样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已经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毛主席作为一个具有阶级意识的革命家,看待一切事物都有着他独特的视角与特点。对于历史研究,我们一定要以准确的史料和文献作为参考,千万不能够像吴晗一样,自己想什么就写什么。否则,这就有违“唯物史观”了。

我们的历史是由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但往往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不过都是王侯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故事。只有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所创造的新中国真正地做到了“人民至上,实事求是”。他将人民高高举起,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功勋!

参考文献:

《毛泽东、吴晗与朱元璋传》苏双箐

《毛泽东与朱元璋传》杨建民

《毛泽东与吴晗的朱元璋传》杨建新

《毛泽东要求吴晗怎样写朱元璋》史学家茶座

22、刘邦和朱元璋聊一聊中国朝代存在多少年
人物小传之明朝朱元璋:顶级权谋大师,自私权力野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