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辅张居正,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他死后明帝国彻底走向黑暗

小能 0 2024-05-08

明朝首辅张居正,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他死后明帝国彻底走向黑暗。

明朝首辅,这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具分割性的一次政治名称。自明洪武以来,太祖朱元璋废除相权,独揽朝政,将国家所有权力都系于皇权之上。

正是这一时期开始,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在明朝前中期暂时中断。然而皇权至上的代价就是,皇帝需要独立处理国内大小事务,事事都需操心,因而,皇帝长期高负荷工作,所造成的影响是极大的。

首先极大影响皇帝身体健康,以洪武皇帝和永乐皇帝为例,洪武皇帝自废除相权后,数十年执政生涯里,熬夜加班,超负荷批阅奏折,给洪武皇帝身体造成极大的隐患,身体隐患所导致的不仅仅是本人健康,更极大影响国事处理的敏锐性和判断力。

以人性角度分析,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其大脑皮层思维敏捷程度会出现极大波动,同时精神判断力也会有失水准,人精神层面的压力如果无法得到缓解,将会出现误判、错判的思维判断。

洪武年间,朱元璋也曾出现过多次错判、误判,由于国力繁杂,事务繁多,国事一日不处理,政务就越积越多,这也使得朱元璋根本无暇休息,也因此造成了多次政治错误。

其次,君王长期被事务困扰,无法深入基层,也极容易滋养底层官吏堕政、·腐政现象,再加上洪武皇帝本身对反腐力度一贯采取高压姿态,这也促使官员越被压,贪得越厉害,综合分析,明朝将相权收回,把权力系于一人,短期来看,利于国家治理,长期来看,对国家治理害处颇大。

并且,朱元璋这种政治狂人都做得精疲力竭,更何况子孙后辈,又能有几个有朱元璋这种耐心和毅力。很显然后继者朱允炆不具备这种耐心毅力,四子朱棣倒是继承其父风骨,却依旧感觉到有心无力。而正是传到永乐这一代,朱棣重新弥补了父亲执政期间的弊政,成立内阁来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从这一刻起,明朝辅佐大学士诞生,这群致力于辅佐帝王处理政务的大学士集团,也被称为“内阁”。

内阁的出现,明面上虽是辅助,但实际上权力已经开始往宰相层蔓延,只不过,明朝的“宰相”不是一人,而是一群人。从中我们也可看出永乐皇帝的政治眼光的独到之处,他效仿父亲,却敏锐发现,此种执政方式只适用于政治强人,一旦继承者能力不足,将极大影响国家发展。

因此,朱棣赋予内阁权力,事实上也是为长远考虑。然而,随着君王一代代落幕,新君一代代崛起,内阁的权力也在逐步提升。永乐到宣德年间,内阁的权力始终被君王压制,但自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内阁开始正式踏入明帝国权力的核心舞台,因为此时官员们认识到,社稷为重,君为轻,国家治理绝不可系于一人!

明帝国的政治风向始终处于更替阶段,从皇权至上,到内阁参政,再到宦官入政,以及到后来的东林党争,政治家们用柔性手段,一步步将皇权架空,至明朝后期,君王为对抗内阁及文官集团,不得不大肆启用宦官制衡,但宦官与文官集团的斗争,短期内略胜一筹,长期看,始终被压一头,核心原因就是宦官集团缺少文化和底层支持力。

而明帝国的覆灭,很大程度是毁于文官。谈到明代文官,不得不提的一个名词:“内阁首辅”。

内阁是皇帝和翰林们合署办公的场所,办公地点位于大内,也就是皇宫内,故称为内阁。

内阁大学士之间也有着显著区分,一般按照能力大小、资历大小划分为首辅、次辅。首辅就是内阁拍板人,拥有决断权。次辅是内阁参政人,拥有参政权,却缺少决断权。

不过,明代大多数时期,内阁首辅的权力还是受到皇帝和次辅的影响,只有明代中期(从正德到万历年间),内阁首辅权力才真正算得上权倾朝野。

而在这时期,出现的几位首辅都是历史上极富盛名的人物,例如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其中张居正的名气最盛,他以一人之力,延缓了明帝国数十年的衰败,史书称其:真正国士无双。

历史中的张居正却极具争议,赞成家称他鞠躬尽瘁为国奉献。反对者称他为窃权奸臣,那么为何会出现两种不同声音,其实最核心的原因,不在他,而是在那个年代。

张居正年少成名,十几岁就有功名,担任其主考官的官员对他赞赏有加,称之为神童、国器。但或许考虑到磨炼其意志的考量,主考官在张居正第一次科举时,无情地把其弄下榜单。因此,张居正第一次科考以落榜告终。

十几岁少年如果轻而易举得到成功,他是否能把持住自己这份初心,是否能真正成长为国器,又或者成为伤仲永。这是明史对张居正主考官的细节描写,从中也可看出,明代官吏事实上对人才也是极为爱护,此时的政治风气也还算不错。

一次失败或许会毁掉一个人,同时也会激起一个人,而张居正很显然是后一种人。失败后,他也洞悉到老师良苦用心,收起心中的骄傲,本本分分地开始读书明理、成才。

几年后,张居正如愿以偿地高中,也成为了翰林院的一名小官。明代时期,虽然翰林院官员并没掌握太大权力,但这里却是内阁官员的人才库,几乎明代内阁官员都来自这里。也正是在这里,张居正见证了嘉靖年间内阁内部的明争暗斗,也见证了明代最高级的政治绞杀。嘉靖年间,夏言、严嵩、徐阶相继上位,其中暗藏了一阵阵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夏言以青词获得嘉靖信任,成为首辅。

严嵩同样以青词得到嘉靖认可,转而严嵩挤掉夏言,成为内阁至高无上的首辅。

青词是什么?青词实际上是皇帝祭天用的行文,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对天道极为推崇,甚至为了获得上天指示,不惜进行频繁祭天仪式,祭天,皇帝需要念青词,这就是青词的由来。

夏言的倒台,严嵩的上位,也预示着明代内阁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尽管严嵩也极具执政能力,但他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讨好嘉靖和压制其他内阁成员身上,此时,明帝国已经开始出现风雨飘摇的姿态。

青年张居正见证这一时期的朝堂黑暗,内心是极度愤恨,他恨严嵩的肆意妄为,也恨老师徐阶的不作为,最终张居正告假返乡。

严嵩的胡作非为,其实背地里最大的支撑就是嘉靖皇帝,次辅徐阶是心知肚明,而严嵩的倒台,也是徐阶隐忍多年的结果,一朝之间,严嵩失去嘉靖信任,严党彻底覆灭。随后的徐阶、高拱的更替,同样也是如此,而此消彼长的内阁斗争,也让张居正深深感受到,若想报国,必先心狠。

张居正联合宦官挤掉强势的高拱,成为内阁首辅。然而,成为首辅的他,并未放松警惕,相反对内他继续拉拢宦官和张太后,对外对朝堂人员进行大清洗,到万历年间,张居正彻底成为明帝国实际上的掌权者。

那么,张居正究竟算好人还是坏人?对于这个问题,只能说,时代所迫,强人必须强!

下层官员虎视眈眈,上面皇帝对自己心存顾忌,张居正处于中间,虽表面风光,实际上风波四起。从政治角度上看,张居正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有菩萨心肠,也有雷霆手段,但唯一缺乏的就是政治情绪把控力,这一点,徐阶比张居正更高明,但一般人是当不了内阁首辅,即便张居正已经接近完美,明帝国依然有他无法把控的事:戴孝。

父亲的去世,按照传统,官员需守孝三年,张居正深知如果自己回家守孝三年,自己算是彻底失去了对内阁的把控,张居正有着自己的雄才大略,他还有许多政治理念还未完成,同时他还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没有挑选合适的接班人。

也正是这两点,让张居正的晚年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不回去戴孝,不符合人伦,回去,自己就失去权力,思来想去,张居正只能采取高压压制,他以吊白的名义,留在京师,既能继续掌握权力,又能达到披麻戴孝的效果。

不过,这种举动也彻底惹火言官集团,他们聚集在一起弹劾张居正,而张居正在处理言官问题上,又犯下大错,他丢掉了政治情绪把控力,一味高压制裁,最终引发大量读书人的反感。到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开始清算张居正,其中少不了言官集团的怂恿,而随着张居正的离开,明帝国开始进入彻底黑暗时期。

明朝万历孤勇者,一代名相张居正
张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