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书法一绝,后世称之为书圣!但未必知道他是因何离去
公元353年暮春三月的一天,晴空万里,清风徐徐,山阴城里一座山上的亭子里,一大群豪门贵族子弟在这里娱乐生平,饮着美酒,开着派对,无比的惬意。饮酒作诗,从来就是文人的雅兴。借着酒兴,一大帮人舞文弄墨,开始展现自己的文采。此时又有人提议将众人所做之诗文集合成集,其中一人还为这个集子作了序。
序文无比精彩,但这个序文更为出彩的当属字迹。这篇序文用笔矫健,如行云流水,可谓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序文的字迹也引得后人纷纷效仿。成为了后世学习书法行书的一座高峰。写这篇序文的就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
王羲之,大家肯定不陌生。他被誉为"书圣"。他的这篇序文就是他最为杰出的代表作《兰亭序》。人们对王羲之的认识或许仅止于此,知道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大家也许不知道的是,王羲之最后的死也是颇具传奇色彩的。
王羲之,出生于名门贵族,其祖先是琅琊望族王氏。琅琊王氏有多厉害?在东晋时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王指的就是琅琊王氏家族。西晋灭亡之后,皇族纷纷南渡往南方。在王羲之伯父王导等人的拥戴之下,晋室皇族得以延续帝祚,建立了东晋政权。因此,王羲之的家族自然就比别的家族高贵的许多。
王羲之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的家族中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不同于其他纨绔子弟,王羲之生在在这样的环境中,却颇具艺术气息,还有着一种坦荡的作风。曾经有一次,郗鉴想在王导的子侄当中选一位做女婿,其他人都争先恐后地打扮自己,唯有王羲之在床上袒胸露背,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结果,郗鉴选中了王羲之作为自己的女婿,由此也诞生出了一个成语"东床快婿"。
王羲之有着艺术天分,年少时,书法就已经很有名气了,左邻右里无不啧啧称赞。王羲之又担任了右军将军一职,真可谓是春分得意。人生到此,夫复何求?但王羲之却不满足于此,只因他心高气傲,总是喜欢与别人争气。一次,他和同宗的王述杠上了。
王述虽然也是出生名门,但他的先天条件却比不上王羲之。而且,王述的地位完全不能与王羲之等量齐观。王羲之少年时就已经名满京华,而王述在而立之年时依旧是整天傻乎乎的,也不知怎么的,王羲之会和他较上劲。
王述虽然才气比不过王羲之,但在官场上,却顺风顺水,王羲之却显得步履维艰。二人的矛盾或许由此展开。
后来,王述的母亲去世,由时年49岁的王羲之接替了王述的职位,担任会稽太守。作为地方长官,王羲之自然要去王述家吊唁。王述也做了各种准备,每天打扫庭院,欢迎王羲之的到来。但年近半百的王羲之不能"恩怨忘却",当他来到灵堂之时,居然不尊礼制,还在灵堂之上羞辱了王述一番。去过一次之后,王羲之再也不去王述家,王述深以为恨。
没想到,王羲之一时的快意引来了苦果。三年之后,王述做了扬州太守,会稽正好属于扬州管辖,自己成了王述的下属。这是王羲之万不能接受的。于是他向朝廷提出了一个自认为两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将会稽划归越州治下,但他手下的人把这件事办砸了,朝廷自然也没同意。一时间,王羲之被时人讥笑。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愤恨之下的王羲之,越想越觉得不平。一气之下,辞了官,回到了老家。更让王羲之气愤的是,自己的子孙们不争气,王述的儿子王坦之已经做到了侍中的官位,自己的孩子却一事无成。王羲之越想越不是滋味,气不打一处来,久而久之,终于憋出病来了,不久之后,一代著名的书法家就离开了人世。
关于王羲之是怎么去世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隔壁的邻居知道王羲之是鼎鼎大名的书法家,可惜的是,自己却没有一副王羲之的作品,一天他想请王羲之写一些字。但王羲之实在是太累了,只好婉拒说过两天再写。等到了第三天,邻居前来,王羲之蘸足了笔墨,将纸展开,大笔一挥,刚写下一横,笔就从手中掉落,整个身体也向后仰,全力抢救无效,伟大的书法家就此告别这个世界。
当然,这两种说法都只是野史而已,当不得真。王羲之被气死一说,源于《世说新语》,但这只是一部小说而已,里面的故事假假真真,需要人们辨别。关于王羲之的死因,正史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后人猜测可能与他长期服用丹药有关。王羲之的死因,我们不得而知,唯一能肯定的就是他在中国书法史上至关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