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如何开创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大唐盛世
要论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经济繁荣、国际地位,大唐认第二,没有朝代敢认第一。
开创大唐盛世的不是我们最熟悉的唐太宗李世民,那会唐朝的户籍人口还没恢复到隋朝的鼎盛时期,可见隋末战争的破坏力有多大。
大唐真正的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一手创造的。
当然,大唐的败落,也是从他开始。
一般来说,民强是国富的基础,要发展经济,要先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但是,一定时期之内,国与民之间总是你多我少,此消彼长,执政者制定政策,就需要两者之中寻找平衡点。
简而言之,就是解决先要让人民富起来,还是先让国库富起来的问题。
我们来看看,在民强和国富之间,唐玄宗是怎么选的,最后是如何开创盛世的。
01
唐朝建国之后,经济百废待兴。
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干政,后来经过七次政变,四任皇帝才将接力棒传到唐玄宗李隆基手里。
政局动荡,经济也自然无法蓬勃发展。
唐玄宗上台以后,连续做了几项得意之作:
1.裁撤了官办产业,就是那些提供垄断服务的产业,搞唐朝版的“国退民进”。
2.全面放开市场的进入门槛,无论是什么产业,农业也好,手工业也好,商业也好,只要你想干,就可以干。
3.连民间铸币也完全放开,并且没有标准的限制,反正货币是用来花的,只要你铸的货币有人认可,能花得出去,就行。
这点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从货币制度,看魏蜀吴三国争霸结局》里论述过,为什么古代开放铸币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在古代,货币主要是铜钱。
铜钱这种实物货币的发行量是有限的。
会受到当时开采、冶炼和铸造技术的限制,并不会像我们现在用的纸币,想要印多少都没问题。
同时,我们知道货币最基础的功能之一是交换的媒介。
既然货币是用来交易的,那么社会上对货币的要求,就会随着社会上总的商品数量增加而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铸造货币的能力又受到限制,流通的货币数量就会常常跟不上,造成钱少物多,钱不够用,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会导致交易的难度增加,社会上一般商品的价格普遍持续地下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消费积极性持续低迷,失业增加,经济进入恶性循环,全面衰退。
所以历史上有很多经济迅速发展的朝代,都会允许民间铸钱,通过开放铸币权,来适应社会上不断增加的货币需求。
这样给市场松绑,去掉各种条条框框,就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02
当然,并不是说开放限制了,经济就能繁荣,否则就没有穷国了。
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情况。
放松管制意味着充分竞争,也意味着对这些反自由竞争因素的限制也少了,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就会出现市场失灵。
所以一个完全放松管制的市场,并不一定永远是最有效的市场,并不一定是能提高社会公众福利的市场。
在唐玄宗时期,就出现了放开市场,强者快速聚集资源并进一步掠夺弱者的情况。
比如,权贵疯狂掠夺土地,导致土地价格飙升,贫农阶层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流民逐年增加。
怎么办?
唐玄宗来了一手宏观调控,颁布了一个叫做《检田括户》的政策,检田,就是检查清点田地,括户,就是约束管理农户。
这个政策,简单讲就是开元年间的“限购令”:要求官僚和大地主,只能按照一定的标准持有土地,超过的部分,立即没收充公。
田是用来耕的,不是用来炒的——唐玄宗的“耕田不炒”政策。
这项政策,和我们现在的“房住不炒”——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样一放一收,就确保了贫农阶层尽可能地不被富人阶级扒光,至少还留点田地养活自己。
耕地政策,对于古代王朝来说,极其重要,这不仅仅事关一国繁荣,更是影响到国家的存亡。
03
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老问题又来了:通货紧缩。
我们都知道,通货膨胀对穷人不友好。
钱不值钱了,所以穷人手里的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而富人可以持有非货币资产甚至持有负债,不受影响。
所以说通货膨胀对富人有利。
但千万不要以为通货紧缩就对穷人有利。
实际上通货紧缩时,富人可以持有更多的货币,增值更多。
无论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都不利于穷人,货币的规则到底还是强者的规则。
而通货紧缩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赚钱变难了,社会劳动积极性也会下降,产生很多社会问题。
现在通货紧缩了,怎么办?当然要增发货币。
增发货币,怎么增发?
如果要是增发给富人,他们会持有货币不去流通,将变成对穷人的进一步盘剥。
必须能让增量的货币真正进入市场,才能起到稳定物价、刺激经济、搞活生产的作用。
唐玄宗虽然没读过经济学,但出台的政策,招招符合市场经济运转常理
这时候,唐玄宗打了三张牌。
第一张牌:和籴[dí]。
和,代表公平,籴就是买米的意思。
这个政策,就是政府建立粮食收储机制,以一定的份额,高于市价收购农民手里的米,相当于现在的价格补贴。
第二张牌:和雇。
雇就是雇佣。这个政策是要废除义务徭役,变成雇佣制。
以后你给政府干活,政府就给你发工资。
这个有点像现在的以工代赈。
第三张牌,也是最重要的:取消府兵制,改为募兵制。
府兵,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民兵、预备役。
平时好好务农务工,需要打仗的时候就放下锄头、拿起刀枪,也没有什么报酬。
而募兵制,就是政府增加财政预算招收职业军人。要发粮、发饷、发军装。
我们都知道,一国的财政支出,军费都是占比很大的,现在朝廷不仅不把军费摊在老百姓身上,还发钱给他们,老百姓的财富积累大大增强。
这三张牌的受益对象,卖米的农民、卖力的徭役和卖命的士兵,都是穷人。
所以说唐玄宗是切切实实地,把增发的货币给到了穷人手里,给到了流通领域。
结果当然是大大提振了经济。
可以说,唐玄宗是选择了先让人民富起来,让利于民,藏富于民,让社会劳动积极性充分调动。
这一选择将唐王朝推向了鼎盛的开元盛世。
唐朝成为中国人最引以为傲的朝代,唐玄宗功不可没。
04
可大唐的败落,也是败在了唐玄宗身上。
怎么就把基业给败了呢?
有人说是因为好色,有人说是因为好兵。
其实好色也好,好兵也好,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好钱。
看着经济向好,唐玄宗对国富和民强的平衡发生了改变,政策也从让利于民变成了搜刮和打劫。
来看看唐玄宗为了搞钱使出的昏招。
先是把各地缴上的税收截流一部分,建成自己的大盈库,意思是大大地盈余。
其实就是搞自己的小金库,这就是为什么李隆基后期那么喜欢重用李林甫,是因为李林甫搞钱手段一流。
把高于市场价买百姓的米,变成了打折买。
补贴变成了抢劫,差额当然也进了大盈库。
还有一些对富商的敲诈、罚没也统统都进了大盈库。
后来嫌这都还不够,唐玄宗终于放弃了土地限购令,任由土地价格暴涨。
这就是饮鸩止渴了,土地能带来财富暴涨,但最直接的负面效果就是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天宝十四年,唐朝八百九十一万户农人中,三百五十六万丧失了土地,也就是说,这些昏招使出后不到十年,全国40%的人口,彻底变成了流离失所的无产者。
这一年,杜甫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所以想想现在的“房住不炒”政策,为什么中央三申五令地坚持,哪怕现在经济形势不好,也要坚持,因为这口子开不得,开了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了。
而唐玄宗之后的故事,就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国力日衰。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鼎盛的王朝,创于李隆基,也毁于李隆基。
对比唐玄宗前后的经济政策,让人不得不感叹,“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经济政策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民众的利益,国运就无法走强。
唐玄宗在国富与民强之间的选择,让利于民的他开创了开元盛世,而忘记民众、搜刮民众的他又亲手毁了大好局面。
可以说,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分配制度、货币铸造和发行制度、土地政策,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则和框架。
盛世的到来,无一不是因为建立了长期有效、可持续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而如果制度出错,经济塌陷,迟早国运衰亡。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狐狸先森几点钟。
我们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