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怪......怪可爱的
▼
郑板桥像
提起“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大家或许并不陌生,他工诗词,擅文章,精于书法、绘画。
作为清代中期最优秀的文人书画家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蜚声于世。
徐悲鸿称赏他是“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
郑板桥的“三绝”中,人们对他的书与画最为熟悉,“六分半书”和兰竹画,几乎家喻户晓。而对于他的诗词,相对知道得较少。
其实,郑板桥的诗,和他的书画一样充满妙趣,尤其是他的题画诗,与画面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郑板桥的题画诗,信手拈来,字字珠玑。语言清新质朴,用句生动传神,而且常见哲理警句,读来使人胸怀开阔,在品得画中之趣的同时,被他的人品和性情所打动。
比如这一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此时正值乾隆十一年,郑板桥调往山东潍县任知县,当时赶上潍县闹灾荒,郑板桥一到任就投身到抗灾之中。
一天,他忙完政务回到县衙休息,突然窗外起风,把翠竹吹得沙沙作响。郑板桥想到潍县百姓缺衣少食,在他听来,这竹叶作响声就好像百姓在饥寒交迫中的哀号。
于是,他起来画了一幅风竹图,并题下这首诗。
中国的绘画与诗歌,有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情,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郑燮绘《墨竹》
郑板桥运用了诗画结合的这一形式,他几乎是凡画必题,每题必妙,其题画诗在扬州八怪中首屈一指。
在这些题画诗中,以题画竹诗最多,粗略统计百首有余。最有名的是这首脍炙人口的题诗《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表面上写竹石,实际上则是在写人。
郑板桥以屹立的青山和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说竹子立根破岩中,哪怕风吹雨打、千磨万击,也依然屹立不倒。借此意象塑造了一个顶天立地,百折不挠的强者形象。
画中竹和诗中竹正是郑板桥自身志向和精神的写照。无论处在任何艰难险恶的环境中,都不屈不挠,敢于向困难做斗争。
清代诗人张维屏在《松轩随笔》中评说郑板桥:“板桥大令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郑板桥就是这么一个率真之人。当他过70岁生日那年,他的朋友们为他画了一幅画像,郑板桥在自己的画像上题诗道:
老夫七十满头白,抛却乌纱更便服。
同人为我祝千秋,勿学板桥烂兰竹。
人生七十古来稀,郑板桥老了,面对自己苍颜白发的画像,他开始打趣和自嘲,奉劝大家不要像他一样画一辈子的兰竹。
郑板桥画像
如今,人们记住郑板桥身上的标签是“怪”,绘画一生偏好兰竹石,书法“奇而不诡正”,但透过这些随性而作的题画诗,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心系苍生的好官员、一位坚韧不屈的艺术家。
这难道不是“怪可爱”的吗?
文字:笑川
图片:网络
责编:王子墨
编辑:邢妍妍 孙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