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有四圣:二张一范一诸葛,为什么张衡排第一?
南阳古称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自古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有“南都帝乡”之称。在历史上,南阳孕育了无数的文化名人,为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悠悠5000年中华文明,造就了16位“圣人”,,而河南省南阳市,就占了四位。他们分别是: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在这四位当中,为什么张衡排第一,张仲景次之,范蠡再次,孔明最后呢?原因是:
张衡,生于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为南阳西鄂(今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人,土生土长的南阳人。他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史上,公认张衡为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家,其依靠实证精神制造出了堪称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意义的浑天仪、地动仪,所以才被后世尊称为“科圣”。可以说,张衡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在天文学、地震学、数学、地理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广受后人的敬仰。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在1970年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山”;1977年又将太阳系中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2003年,为彰显生养他的南阳,又将国际永久编号为9092的小行星,命名为“南阳星”。如今,位于卧龙区石桥镇的张衡博物馆,目前是南阳市区唯一的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张仲景出生于东汉和平一年(150年),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镇平)人。虽然与张衡都生活在我国历史上的东汉时期,但明显张仲景要比张衡生得晚,张衡是前辈,而且二者在不同领域各有建树,学术不同,无法评论高低。张仲景的主要贡献是躬身践行为医,并撰写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成为许多亚洲国家的医学根源。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伤寒论》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也是医家必读。所以,张仲景排第二,其主要原因年龄比张衡晚。故且这么定,同氏一张家,按理也得论长幼排序。
范蠡,南阳郡淅川县大石桥(今南阳市内乡县)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17年,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约于公元前420年无疾而终,享年97岁高龄。可见风云变幻,与世不争,所以才颐养天年。范蠡几近百岁,被称为“商圣”。与文种同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但是,范蠡在灭吴之后,却弃绝高官,选择隐退,原因是,他认为在有公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而且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凭借聪明才智做起了生意,因为经商有道,治下巨富家产,又三散家财。可见其人淡薄名利,深得人心。与现当代的商人,那简直没法比,所以才有民间尊称其为“陶朱公”“财神”。按年代,他比二张都早,应该排第一,但是范蠡的著述《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等不甚其详,史书记载不多,对后人具体影响不大,倒是他与西施美人同生死共患难的爱情经历,却传为佳话。于公处在国家大局方面考虑,仅次于二张,所以屈排第三。原因是他也是南阳本土地人士。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他不是南阳本土人,却在南阳卧龙岗上躬耕,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一直没怎么回老家山东,一直在中原一带南征北伐。他的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栖息地在南阳。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尊称“智圣”,特别是前后《出师表》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因为出生地的原因,诸葛亮排在第四位一是时间比二张晚,二是不是南阳本土人士。
如是排序,纯属个人意见,不知当否。请读者诸君指点教导。